我们要做一名教学路上的“老河兵” ——全旗语文教育教学研讨会有感

2022-08-22 00:32 发布

暂无内容  0年级 / 李金花 960 0 0

我们要做一名教学路上的“老河兵”    ——全旗语文教育教学研讨会有感
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中学   李金花
   
     今天,我在全旗语文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听了两节课,两位老师讲得都是部编本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一文,分别是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组织者目的是通过活动,是让全旗语文教师明确文言文教学需要达成哪些目标 ,目标又通过哪些环节落到实处。
第一课时的目标是“识记本课文学常识,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出示作者作品常识-明目标-默读圈找不会读-泛读-诵读三遍-小组合作读-展示-齐读-速记常识,九个环节完成了一堂课的授课任务。
      第二课时用一句话过度,上节熟读,本节目标是“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积累闻言词汇,理解内容。2.理解本文蕴含的道理。”下面环节是“结合注释自翻译—小组交流难翻译句子—展示—订正、补充—积累文言特殊词语—去标点读文—梳理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思考为什么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整个预设过程似乎都在老师导引中完成。第三节进行说课和评议课。
      说课教师进行反思。评课老师又纷纷点评优点与不足。都是从这二位老师的设计与落实中谈的。无可厚非,这两节课二位老师的主体地位彰显得十足,亮点也很多。说课者和评课者却很少关注或者有意回避学生会了多少?多少学生达成目标?这让我很困惑。正如李希贵校长提到的,教育是服务业,一个学校不是校长的,是学生的学校;一个课堂也不是老师的,是学生的课堂。从这点出发,学校一切活动是服务学生的,搞活动不是为扩大学校影响,教师做示范课不是彰显教师如何高明,或者为职称晋级拿一个示范课的证,而是研究怎么更好地服务学生。这个位置摆正了,上课、评课或者搞活动才有真正意义。
      本着学生为主体,一切就好办了。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我们不代劳;学生需要帮助的,我们教师千方百计来服务。
     《河中石兽》一课,学生有困惑的点在第三自然段,就是老河兵的话。两节课上两位授课老师也发现了,在第一课时,学生展示到第三段,读得不通畅,有障碍了,老师发现了,却没有有针对性地引领解决此问题。而是平均用力,一遍一遍地读全文。这样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会读的一二段重复过多遍,不会读的第三段没能充分读。C生和D生“受灾”严重。其实老师可以在课上马上针对第三段采取先展读明确,再组内二人互读互查等措施攻克难关。
      翻译自然也在第三段,老师在学生展示此段翻译时一直在鼓励学生积极译,“挺好的,这有点难!”可是只译了一遍就赶下一环节。究竟怎么翻译更恰当,大多数同学不知,尤其某些难句子没有重点明确到底是哪个词有障碍。A生一知半解,B、C、D学生更是模糊。这需要我们教师因势利导,在难点上给学生搭脚手架,开发工具单,组织学生一起突破难关。纵观这节课,45分钟的课堂,翻译课文环节用时30分钟。建议老师在“组内交流难翻译词句”环节优化时间,已经指令学生只交流不会翻译的词句,结果各组又全翻译一遍课文,用时过多。此环节之后加个“全班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的环节岂不更好,学生不会翻译的第三段的词句在此处得到一些帮助。在下一个“展示环节”,第三段遇到的困难就会少很多,再有不通之处,老师适时引导再加强第二遍攻坚。还有老师工具单开发再仔细一下,提前在导学案上关注第三段,做好“文章”,或者就第三段设计一个反馈的小检测题。相信如此操作大体上大部分同学的大部分疑难都能解决。只有难点突破了,下一环节才好进行。伍斯特学院教授、教育专栏作家詹姆斯•M.朗在其书《如何设计教学细节:好课堂是设计出来的》中有一个观点:好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细节设计的不同。而且认知心理学、大脑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也表明:只要在教学细节上进行微调,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
     其实备课时候,就是我们教师在裸读此文时候,到第三段读和翻译也有些吃力,以己度生我们也能预设这是这一课的难点。可因为缺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意识,或者学生是课堂主体意识不牢固,设计时就没有在此处用力。课堂上发现问题也没有及时调控。造成教师一味地为完成预设,彰显主导地位,如此我们就走了偏路。
     “实践出真知”是《河中石兽》一课给我们的启示。在座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一线工作或者工作过,都是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在教学上,我们却不自信于自己从“实践”中得到的“真知”,令人遗憾。如授课的两位老师课上说到了它是“难点”却没着重解决它。值得我们在座各位思索。我们不喜欢“讲学家”,而在实际操作上却成了他,或者过多地迷信盲从权威,喜欢或者过多地依赖教研员“拐杖”的帮扶。大家都知道理论如何冠冕堂皇,都得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立住脚。我们最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一位从“实践”中得出“真知”的“老河兵”吧!
      还有,古文课堂除了做实“读通读顺,翻译知大意”这一基础任务,其实还有不容忽视的更重要任务,就是从古文中学“道”和“文”,一些思想家的思想和他们作文方法才是我们读古代经典的目的。我们引领学生们从中汲取精髓,涵养美德,健康成长。只有这样传承国学经典才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让“它”从我们课堂开始播种,直至扎下深根。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提倡全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整个中华民族学统编教材的深意。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教育教学的研究,包括:对自己的研究,以“知己”;对学生的研究,以“知彼”;对教材的研究,以“知书”;对教法的研究,以“知理”;对课堂的研究,以“知趣”;对教育的研究,以“知法”;对人生的研究,以“知道”。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知己”“知彼”到 “知书” “知理” “知趣”,最终走向“知法”“知道”。我们教师对课堂的态度,就是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职业生涯的态度,甚至是对人生的态度。相信我们教育工作者深谙此道后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越走越顺,最终“走出一路繁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