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笨”从何处来?

2020-07-13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5210 0 0

      周五早餐时间,小邓坐在我身边吃得津津有味,看着那满满一盘油饼,我不禁和他开了个玩笑:“孩子,你盘里的油饼跟你身上的肉肉很般配噢!”然而,这个玩笑并没收到孩子乐呵呵的回应,相反,他的脸上飘过一丝愁容:“唉,我是只长肉,不长智商啊!”说着,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老师,我觉得我脑子有点笨。”没想到,孩子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令我一时语塞,在心里斟酌了半天安慰他的话,最终也没说出口。                         

  小邓平时乖巧懂事,学习上勤奋刻苦,但这学期几次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想必,是这一次次努力拼搏之后未见成效的打击让他缺乏自信,产生自我怀疑,甚至给自己下了笨的“定位”。

孩子口中认为的“笨”到底从何处而来?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凯茨曾提出了“习得性愚蠢”的概念,他在研究中发现:很多出生时智力水平正常的孩子,在后天学习中,会不断接收到来自家长、老师、社会的负面评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不仅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连生活中的小事也做不好,这就成为了别人口中的“笨孩子”。
   由此可见,有些孩子的“笨”并不是智商低下,而是后天受了环境影响

   这促使我回忆起与小邓相处的点滴:
   小邓背诵课文时,虽然内容背对了,但总是不够熟练,一段几句话的短文,他中间要停顿好几次,有时发音也不标准,让我从一开始耐心地纠正变得不再淡定:“你赶紧去多背几遍,背流利了再来找我!”“就这一句话,你准备停顿多少次?”......
   时间一久,我的严格要求非但没有让小邓的背诵得到好转,反而更严重,再后来,每次背诵课文他都一步一步挪到我身边,一脸胆怯地看着我,再也没了之前积极背诵的勇气!
   一次英语课上,小邓积极地回答了问题:“这道题的答案是dance的ing形式,呃……”没等他说完,班里有孩子已经忍不住打断他:“不对,应该是去e加ing。”小邓着急地解释说:“我知道是去e加ing,刚才的话我还没说完呢!”他既尴尬又羞涩的表情仿佛在说:为什么你们大家都不相信我的能力?
   不经意间,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否定信息太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深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差,开始怀疑自己,产生自卑情绪,慢慢地,真的变成笨孩子
 
如何治愈孩子的这种“习得性愚蠢”呢?
   由“盯着问题”变为“看见优势”。那些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却总是做题马虎的孩子,我们不能只盯着马虎的问题,是否应该看到孩子的另一面——他们爱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脑袋的反应越来越快呢?针对“马虎”的问题,多用正面的鼓励和暗示,丢掉指责、埋怨,再加上做题方法的逐步引导,孩子怎么会不进步呢?
   把“追求完整”变为“理解不足”
   当我们脑中全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念头时,孩子就可能盲目按照成人的设想,去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当他们使出浑身力气也无法完成目标,哪里还会有自信心,成就感可言?把培养孩子完善的品格和基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作为对孩子的第一要求,试着去理解孩子、接纳他在某方面的不足。
   如此,我们就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疑问:明明都是为孩子好,可为什么他们却不领情,反而还跟自己对着干呢?

   把“期望改变”变为“引导进步”
   在教学中少说:“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你看看,那个xxx比你强多了!”“从来没见过你这样的孩子,怎么如此难教育呢?”......这样有负面暗示的话。
   多说:“你今天做题的正确率又提高了,看来最近已经在努力改进了哦!”“我发现你在某方面真是出类拔萃呢,这样坚持下去,相信其它方面你也可以做的一样好!”“你是我见过的学生中最懂事的一个,在学习上我们一起设定目标,共同努力向前进好不好?”
   这样有积极意义,对孩子的习惯和品质进行肯定的话语。不要因孩子的失败而迁怒于他,当孩子为此而难过时,父母和老师要竭力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面对失败的时候,勇敢的孩子应该学着从失败中反思,汲取经验,继续努力。
让我们站在“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当年的我,会希望大家如何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