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选择小切口(适合高中生阅读)

2020-06-10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15982 0 0

作文如何选择小切口

文无定法,有助于帮助作者阐述道理、抒发情感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有很多种,小切口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小切口”写作,主要是指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不围绕中心论点直接进行普遍道理的论证,而是选择一个具体的切入角度,通过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的阐发来揭示普遍道理,从而论证中心论点。这个具体的切入口和普遍道理的关系,通俗来说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因此,凡是能帮助论证中心论点的具体的人、事、物、概念能都可以成为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的切入口。在日常的写作中,有一些常见的切入口可供选择。

一、

切口选择

(一)领域写作

领域写作是指借助包含琴、棋、书、建筑、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内的专门的领域中蕴含的道理进行的写作。例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棋盘上,每枚棋子都有自己的位置,且各具特点。但彼此配合,方能使车更勇、马更灵、相更稳、炮更猛……从而下出完美的棋局。人、事、物莫不如此。这则材料的核心词是“配合”。有位同学选择利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榫和卯的配合来展开论证,构思巧妙,论证合理。

榫入卯眼

对于传统古建筑,我一直情有独钟。那雕梁画栋,尽态极妍,其中智慧如五柳先生那把“无弦琴”上奏出的仙乐,余音袅袅,品味不尽。

在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中,有这样两个构件:榫与卯。榫者,一个凸起的结构。卯者,则为凹陷状。二者各具特点,甚可言为截然不同,性格相反,一刚一柔,如同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榫之尖锐如刀,卯之包容如鞘,如此各有独特主体性的二者却是木质结构中形影不离的天作之合。任何一座屹立于历史长河中岿然不倒的木质塔楼都有赖于榫与卯。

而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当千千万万个微小的榫与千千万万个同样微小的卯结合在一起,一座直插云霄的高塔便拔地而起。是每对榫卯之间的配合,量变引起质变,才造就了“手握日月摘星辰”的高度,才实现了“穷千里目”的广度。

同时由于木材本身热胀冷缩的特性,榫与卯这样不费一胶一钉而自然契合的结构,便因之间的一点微小间隙,而具有了极强的抗压性。只消皆具特色的二者各自做出一点让步,一点配合,留下的那一点距离便能抵御住世间许多的天灾人祸。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十余次地震而仍矗立不倒,那一众坍圮中的保全彰显的正是榫卯的配合。这是怎样奇妙的结合啊!木材竟能比砖石稳固,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感慨系之矣。

榫与卯这样两个不起眼的小构件,实在与人颇深启迪。物如此,人犹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团体内里关系的精髓便在于“榫入卯眼”。这种各自独立又彼此配合的关系,既能维持整体的稳定和谐,又形成一种圆融共通之美。“各美其美”,即不丧失自我本性;“美人之美”,在此基础上各自为他人做一点着想,做一些配合,方能“美美与共”,构建天下大同。

反观当下,诸多不稳定不和谐的关系,均是因不通晓“榫入卯眼”之道导致的。或蔑视世俗,格格不入;或委曲求全,丧失初心。如此,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何能下出一盘完美的棋局呢?如何能让棋盘上每一枚棋子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从而达到互相配合,各超其用呢?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所谓格局,不是一砖一石垒成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就的。”诚哉!榫入卯眼成大美,一榫一卯总关情。

(二)一个人,一座城

“一个人”,可以是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一座城”,可以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等。这样的文章具有文学文化评论的特征。例如,2015年江苏卷作文考查的是“智慧”,有一篇满分作文是《维也纳的智慧》,阐述维也纳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理念来阐释“智慧”的内涵,那就是既与时俱进又不丢失自我。

维也纳的智慧

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

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喧嚣。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着一切。石油输出组织的总部坐落于此,带来的是欧洲各国的大企业,流出的是每日数以亿计的财富。维也纳很聪明,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它迅速恢复经济,并顺应时代,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无头苍蝇似的工业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它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本是个小小的欧洲城邦,但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玛利亚女王将所生的十六个女儿送出去和亲。维也纳很聪明,它以和亲的方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土,并以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当然,同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在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很聪明,它凭借着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由的学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于世界之巅而不倒。

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

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他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

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三万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的每天座无虚席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圣蒂斯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弗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

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

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能够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出永恒光明的未来。

(三)一个物品

一个物品,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物品,但是通常要求将其附着一定的文化、情感意义,使之成为一个意蕴深厚、颇具象征意义的意象。此类文章通常具有抒情散文的风格。例如,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饥饿是指一个人肚子很空想吃东西的感觉。如今丰富的物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生理上的饥饿感,而精神领域需求的无法满足则又导致了新的饥饿。这则材料的核心词,经过提炼我们认为是精神饥饿。下文特地选取了“泥炉”这一日常生活中普通但又意蕴深厚的物品来展开论证,又阐述了道理,又有浓厚的抒情性和形象性。

借泥炉烧碗饭

外婆家拆迁了,机器的轰鸣过后只剩下断壁颓垣。

但我总记得那口土灶。

那是绝对的泥炉,绝无半点掺假。依稀记得,当它被烧裂了一道痕,舅舅便不知从哪里挖一把湿泥,糊在灶上。当我靠在外婆怀里时,她就搂着我,一手从身后抽出干草柴火往我身前的土灶里塞,于是我拿着火钳远远地捣几通。听着噼里啪啦的声音,便有火星乱窜,屋里充满暖洋洋的空气。

热浪撩在脸上的奇妙感觉,我定不会忘,并且我相信,当时外婆脸上也挂着满足的微笑。

那是精神上的富足。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我清楚地记得它四周贴上了瓷砖,不久之后,又被弃用。而长大的我,也很少再去外婆家玩,更何况,那间承载了太多记忆的三层小楼已不复存在。

物是人非的感觉,这就是空虚感,它带来精神上的饥饿。

泥炉,自是煮饭烧菜的灶具,在当今这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断不会有人再用脏乱,质量堪忧的泥炉。它注定是被时代淘汰。然而,在饥荒的年代,在那个物质资料十分匮乏,华夏大地贫困人口遍地,许多人填不满肚子的日子里。饥饿,可能是许多人生活中最刻骨铭心的感受。奶奶喜欢讲三年自然灾害,讲她幼时在什么桥下捡人家不要的芋头,讲到激动处便有泪花闪现。可能,在当时,看见泥炉上的炊烟,便是人心中最满足的时候。

这份精神上的富足影响极其深远。我们可见,老一辈大多保持着节俭的习惯,他们大多善良慈爱。是经历过饥饿,经历过肉体上的饥饿,才有着的精神上的富足。

我们有幸,生活在两不愁的黄金时代,享受光辉的物质发展成果,自然是不必忍饥挨饿。然而,人类的另一场大饥荒也已经肆虐。

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人活成干柴迸出的火星,上蹿下跳又稍纵即逝。人类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饥荒,享受优越物质生活而毫无思想,只为了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活着的人,比比皆是。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粗茶淡饭便可解决精神上的饥饿。使精神富足,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科学时代自然来势汹汹,但人文主义,才能给予人类真正的富足。

肚子饿时,已不必再用泥炉煮饭,但焦头烂额时,何妨再架泥炉,看茶沸时水烟袅袅?

(四)一件事,一个现象

如果是生活中一件具有普遍性的事情,甚至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也可以围绕论点,对其进行深入开掘,阐发道理。它可以写成哲理散文,也可以是鲜活的时事评论。例如,针对渐入中年的80后一代人身上存在的暮气沉沉、缺乏朝气,《人民日报》曾刊发一篇时评,其写法值得借鉴。

莫让青春染暮气

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不可否认,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有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和父辈们相比,青年一代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但时代也制造了新形式的磨练。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童年拥有动画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加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和工业文明,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

对身处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年轻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它一方面代表了某种值得追求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提速就要被甩下来。更令人担心的是,你跑了半天,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不断地奔跑,换来的只是显示屏上一连串的数字。在这样的处境中,不管是怀旧还是叹老,表达的都是一种面对压力时,对记忆中美好过去的乡愁。

如果说“叹老”只是情绪的释放和吐槽,那么精神上的“早衰”就值得警惕了。“早衰”的年轻人,有时会显得和“成熟”很像,举手投足都无比正确,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说话谈吐都深思熟虑。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呢?想来想去,原来是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年轻人不应该是敢想敢干吗,不应该是直抒胸臆吗,不应该是敢为风气先吗,为什么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像是从少年直接迈入了中年?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曾经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验”的印象。年轻,成为发展的障碍,年老却成了有利条件。

对年轻人的不信任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阶层,人们完全忘记了莫扎特和舒伯特都是在30多岁时就完成了奠定自己一生荣誉的作品。一股沉沉的暮气,笼罩在当时的社会之上。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

年轻人有朝气,社会就有朝气;年轻人有光明的前途可奔,社会的未来就一片大好。扫除笼罩在社会上、徘徊在青年人心头的暮气,需要社会对他们敞开更多的机会之门,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广阔的上升空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年轻成为资本而不是不足,让锐意进取、活力四射的青年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青年在时代的召唤前应当奋起,更有担当和责任感。当代青年的父辈和兄长们,已经率先垂范,用枕戈待旦的奋斗精神,换来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时代转轮的指针已经落在当代青年人的身上,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人责无旁贷。

二、

行文结构

小切口的文章也要注意行文结构,其本身所具有的结构清晰流畅也是其被人钟爱的原因之一。我们对以上所列举的几篇文章进行内容梳理,大致如下:

《榫入卯眼》:由传统古建筑导入;以“”榫卯“说木制结构,剖其理,言其效;由“物”深入至“人”,而至社会、国家、天下;反观当下,启人深思,针对性强;以伍尔夫语收结。

《维也纳的智慧》:起:维也纳很聪明;承:“聪明” 体现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转:支撑维也纳于世界之巅而不倒的智慧是坚守自己的本色;合:抓住智慧本质,创造永恒光明的未来。

《借泥炉烧碗饭》:叙事:泥炉烧饭,精神富裕;物是人非,精神饥饿; 议论:分析原因和影响; 联系现实:精神饥荒; 收束全文:再架泥炉,看茶沸时水烟袅袅。

《莫让青春染暮气》:提出现象:80后集体变“老”及其表现;分析原因:时代造就的生存压力、社会缺乏对年轻人的包容;解决问题:扫除青年人身上“暮气”的对策;收束全文:青年人应当奋起、担当,勇于承担振兴国家的伟大使命。

通过对以上四篇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试着理清小切口文章写作的常见思路:起:提出现象、叙述事件;承:剖析道理、联想深化;转:联系现实、强调意义;合:提出论点,呼应开头。“起”,事关切口的直接切入,务必准确、简洁。“承”,分析具体问题,务必围绕普遍道理,切忌旁逸斜出。“承”,可联系现实,也可转折,无论怎样,务必从具体问题回到普遍道理。“合”,呼应开头,提出论点,务必一锤定音,或者留有余味。

三、

注意问题

小切口写作因为角度新颖、构思巧妙、行文流畅而颇受欢迎,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常有因处理不好而“翻车”的现象,导致写出来的作文还不如用常规思路写作的亮眼。下面主要谈谈小切口写作的几点注意事项。

首先,要有核心意识。核心是指中心论点,无论写成怎样的形式,都应该围绕它而来。如果是用小切口来切入,对其所涉及的人、事、物等的叙述和议论也必须以中心论点作为核心来展开。有的学生处理不好,就容易滑出“跑道”,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偏差。比如,有的同学从农民种庄稼的角度来切入对“智慧”的论述,启动之后就不握紧方向盘,写农民种庄稼的辛苦,写粮食的重要性,写农业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但是,如果我们写农民在整个过程中顺应天时,具体到播种、耕耘、收获等方面是如何按照应有的节奏去进行,然后用“智慧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不刻意造作”来提炼,应该就是符合要求的。所以,要确定跑道之后,紧握方向盘,保证稳定行驶。

其次,要有回溯意识。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选定的正确合适的小切口中所蕴含的道理和中心论点本身内蕴的道理是一致的,二者存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那么,我们将那个一般的道理利用小切口切入分析之后,最好还要利用拓展延伸等方式回溯到一般的道理,形成道理上的完善圆融。例如,在《榫入卯眼》一文中,小作者先从传统古建筑切入,深入分析其中榫与卯的配合所反映的道理后,在倒数第三段就开始进行拓展:榫与卯这样两个不起眼的小构件,实在与人颇深启迪。物如此,人犹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团体内里关系的精髓便在于“榫入卯眼”。这种各自独立又彼此配合的关系,既能维持整体的稳定和谐,又形成一种圆融共通之美。这样整个构思就形成了“一般——个别——一般”的结构,只不过在作文中显现的是后两步而已。

最后,要有深挖意识。这里的“深挖”强调的是切入口的不落俗套。如果选取的切入口太平常,或者挖掘的深度不够,即使切入口本身正确,结构也合理,照样不能形成一篇亮眼的小切口文章。例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个人有记忆,民族有记忆,大自然也有记忆。记忆是一段经历,是一种积淀,是一笔财富……有位小作者选择“长城”作为切入口,重点分析长城里的文化记忆。我们阅读后,对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首段提出长城承载文化记忆;其次,分别阐明修建长城的原因之一——爱好和平和修建长城的原因之二——爱国与团结;然后指出文化记忆仍在流传;接着联系现实:长城被毁坏,文化记忆断裂的危险;再提出解决措施:保护长城;最后发出呼吁:让文化记忆永流传。应该说,这样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算是符合要求的,但是流于浅显,终难被判高分。所以,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尽量选择比较新颖的切口,二是在寻常的切口中努力下探,正确挖掘出能反映一般道理的深刻的内涵。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深”。

学生作文展示

题目材料: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饥饿是指一个人肚子很空想吃东西的感觉。如今丰富的物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生理上的饥饿感,而精神领域需求的无法满足则又导致了新的饥饿。

古食充饥,聊慰彷徨

李子柒那些包装精美的古色古食喂进了现代人的腹肠,而那些古色古香的视频同样喂进了现代人的脑子。(从李子柒现象切入。)

网络很大程度上提高食物流通的便捷度,外卖很大程度上减少得尝美食的困难度;现代人的肚子填的满是珍馐美味,却仍然感到饥饿。物质可以填肚充饥,却没办法充实心灵的空缺、头脑的空洞。现代人身体拘在钢筋的牢笼,心为形役,不知“久在樊笼里,怎得反自然”。看一些彭泽的诗,嗅一把东篱菊香;买一本周国平的书,咽一口清新的鸡汤,就在电脑前敲起键盘,电梯里看起文档,把脑中的饱腹感,在每天日复一日的行程中压榨干净。每每想起饥饿,每每从他人那里偷一点诗和远方敷衍过眼前的苟且,然后只剩一句被掏空的壳子混迹城市。(指出现实:现代人物质丰富,精神空虚。)

由此可看见李子柒的成功: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哺味,食物承载着在着田园牧歌的想象,从原始山林中辗转到买家手上,以味蕾为起点注入朴实珍贵的养料:除却食材外,更珍贵的是心灵的养料。李子柒在视频中,穿着国风元素的衣裳,净手作羹汤。镜头从染白的天际晃到微湿的土壤,再从古朴的田园拍到秀美的姑娘,做足功夫要向人们兜售一个世外桃源、一个原始记忆中的“故乡”的存在。看视频的人,看见那些充斥田园的元素、极力渲染的美,不由自主地“饥饿”,心甘情愿地买单付款——即使知道那些“古食”沾满了现代工艺的机械冰冷。(分析李子柒成功的原因。)

他们真正饿的是脑子,不是肚子,他们真正吃的是古食背后暗示强烈的田园生活,自由状态不是宣传,宣传得当的真空包装的食物,若人们意识到发出辘辘渴求的器官是脑而非肚,他们还会这样做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李子柒只是一个例子,鸡汤文学和猫奴文化不都是人类应对心灵空虚,精神饥饿的手段吗?人人向往田园美景,有几人能抛下一切归隐林泉?华庭鹤唳早微不可闻,人人会念尼采所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几人愿意受枷锁支之重翩然起舞,人人都知道搜罗生活在湖畔的自惬歉意,几人能抛弃世间的一切?(再次点出现代人精神上的空虚,并指出其在物质与精神选择上的无奈。)

多的是言语巨人行动矮子,求的是聊以充饥而非精神富足。我说此言并非是想以此鞭挞那些人,只是想揭下人们自欺欺人的面纱,这些“充饥”之举的注脚里注译着无奈。信息碎片爆炸,社会压力巨增,每个人身上都缚着傀儡线,至多是在夜深人静,点开视频,打开包装,吃点“古食”充饥。天下熙熙攘攘,不过为生计奔忙。(主要内容和上段类似。)

唯望此后能不汲汲于生计,不汲汲于利益,而汲汲于心灵与脑海,不吝啬地喂一喂叫嚣的脑子,不论杂文还是时评,今论或是古闻。(指出对精神丰盈的渴求,可以算是收束全文。)

哪怕“古食”充饥,聊作慰藉,也可使人不惮于前行。(再次用“古食”收束全文。)

例文点评

材料要求围绕“精神饥饿”来形成论点展开论证。本文作者选择从“李子柒现象”切入,分析其原因,并能联系现实指出当代人物质丰富精神空虚,进而强调“李子柒现象”的意义,应该说总体上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如果细看,我们会发现它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结构混乱。“分析原因”的第三段应该要在“联系现实”的后面,而且光是“联系现实”就用了第二段和第四段,“收束全文”部分又用了最后两段来实现。这样的处理跳跃性强,给人思维混乱的感觉。

其次是态度暧昧。从整体上看,作者是认同当代人对李子柒的视频作品的认可的,认为“也可使人不惮于前行”,但是我们从标题和正文有些表述来看,似乎作者又认为它没有什么作用,“聊作慰藉”、“人人向往田园美景,有几人能抛下一切归隐林泉?华庭鹤唳早微不可闻,人人会念尼采所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几人愿意受枷锁支之重翩然起舞,人人都知道搜罗生活在湖畔的自惬歉意,几人能抛弃世间的一切?”这样的语句严重干扰了读者对文意的理解,使人不甚明白作者的态度。

最后是挖掘不深。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受欢迎?她兜售的食品为什么受欢迎?作者主要用第三段来正面进行回答。我们认为从力度上说还不够。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挖掘,来充实读者对李子柒现象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借此来诠释“精神”的内涵。

升格作文示例

古食充饥,不惮前行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李子柒”这个名字变成了街谈巷议的重要话题,人们争相谈论她,分析她,赞美她,甚至有人开始买她在抖音和微博平台发布的视频里展示的食品,美其名曰“古食”,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品位。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视频火到了全球,在境外某知名平台上,她的粉丝达到735万,数量直逼全球影响力最大媒体之一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是什么让李子柒的视频如此深受喜爱?

李子柒是一个美食博主,但和其他“美食博主”不同。其他人拍做菜,可能会用到酱油,然后会从“我们已经有酱油了”拍起,然而她会从“我们如何种出黄豆”开始拍。视频中的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一个如此娇小柔弱的女子,可以牵着牛耕地,也可以在田野间收获。她四月会酿枇杷酒,五月又能酿出樱桃酒,七月做出七巧饼,八月做苏式鲜肉月饼。一颗颗种子在土地中生根发芽,最后变成桌上的美味佳肴,李子柒让我们忘却了时间,发现了食物的本质。

身穿古衣裙,净手作羹汤。镜头从染白的天际晃到微湿的土壤,再从古朴的田园拍到秀美的姑娘,那些充斥田园的元素、极力渲染的美,让人想到的是一个世外桃源,一个原始记忆中的“故乡”的存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牧歌,历经唐宋元明清,唱到了现在,唱出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年长安前年纸。砍树,削皮,晾晒,浸泡,蒸煮,去杂质,捶打,捣浆,打浆,夏晒冬烤,打磨,起纸。造纸的视频让不少外国人惊掉了下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那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

所以,是李子柒制作的食物那么美味吗?我们从中饱食了精神食粮。天下熙熙攘攘,不过为生计奔忙。现代人身体拘于钢筋的牢笼,心为形役,不知“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信息碎片爆炸,社会压力巨增,每个人都如提线的木偶,拘役的囚徒。我们可以山珍海味,但是我们的心灵饥饿难忍。没有心灵的充盈,没有精神的完善,我们该何去何从?

也许有人说,哪里有桃花源?哪里有古食慰藉我们精神的肚肠?李子柒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古食充饥,你会不惮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