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话说得美好一些

2019-08-30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1804 0 0

    《北国之春》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流行歌曲。据说这首歌1977年诞生于日本,80年代初经我国著名词曲作家吕远的翻译、蒋大为的演唱飘进中国千家万户,风靡大江南北。

这首歌曲调悠扬、歌词美好,白桦、碧空、南风、木兰花、残雪、溪流、独木桥、嫩芽、棠棣、朝雾、水车、小屋一系列的自然景观勾绘出北方春天的特殊景色,清淡深远,回味悠长,像一幅大写意的水墨画,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据吕远先生讲,这首歌的第一句原本的歌词只有“白桦、蓝天、南风”三个名词,可与之相配的音乐有18个音。日语比汉语音节复杂,我们说“南风”,他们要说“米那米卡哉”,那句18个音的曲调他们唱起来正合适,我们就得一个字哼哼好几个音,唱起来别扭,情绪也不对了。怎么办呢?如果忠于原歌的字数,就得翻译成“白桦之树、蓝色的天、南面吹的风”,这才与原来的音乐吻合,但听起来更别扭了,尤其缺失美感。
吕远先生想到:作者眼中北海道的家乡那么可爱,我就帮他美化一下吧。于是,“白桦”就译成了“亭亭白桦”,“蓝天”就说“悠悠碧空”,“南风”当然说“微微南来风”诗意得多。其它诸如“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朝雾蒙蒙,棠棣丛丛,水车小屋静”,都是在原词上美化的修辞……

有懂日语的朋友说,看了原歌词,感到吕远先生的翻译赋予了它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把这首歌的意境提升了一个高度。

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说法,带给人的感受自然也不同。看来,不是光把话说对了就可以,说得好更重要。这让我想到当下的很多语文课,老师只关心学生说出的是不是“对”的答案,而忽略了对“好”的引导和追求。我以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说得对不难;难的,恰恰是说得好,言语得体、适度,有美感。而这,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去引导的。

一次,我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学生预习过课文后,要求他们用上题目中的三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
一个学生说:“我童年的时候,经常看到骆驼队在冬阳下走过来。”
我问他:“冬天的太阳会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于是他修正了自己的话,变成:“我童年的时候,经常看到骆驼队在温暖的冬阳下向我走过来。”
我又问:“骆驼队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这一幕给你的童年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想了想,说道:“在温暖的冬阳下,骆驼队缓缓地向我走来,那是我对于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那天台下有很多老师听课,随即响起了掌声。看得出那孩子很满足,我也很满足。对于我们师生来说,这绝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满足,更应该是经历了几个回合,达成了语言学习的满足。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兔之眼》是一本与《窗边的小豆豆》并称为“日本儿童文学双璧”的童书,这本书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中国,书名为《小谷老师和苍蝇博士》。在中国,知道这本书的人并不多;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还曾经拍过同名的电影,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出示了《小谷老师和苍蝇博士》这本书的封面以及《兔之眼》这部电影的海报,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
一个学生说:“都是一个老师领着一群孩子。”
我说:“你说得没错,但是小谷老师是那么有爱心的老师,你可不可以说得再美一些?”
他心领神会,继而说道:“一个美丽的女老师,领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
我说:“还不够,仔细观察,你还可以说得更美。”
“一个美丽的女老师,领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灿烂的阳光下,他们的笑容都特别甜美,快乐仿佛从眼神里流淌了出来”。

给学生介绍绘本《明锣移山》的作者阿诺·罗贝尔,我依次出示他的其他一些作品,例如《大巨人约翰》《露西儿》《UNCLE ELEPHANT》《SMALL PIG》《GARSSHOPPER ON THE ROAD》……
学生对此饶有兴致,情不自禁地跟着念起了书名。两本中文书名自是一目了然,另外三本英文书名译出前面两个也并非难事,到了第三本学生开始犹豫。
有精通英语的学生提示:“‘GARSSHOPPER’是蚱蜢的意思。”
于是马上有人大声翻译到:“《蚱蜢在路上》。
我说:“我不是很懂英文,但是我从中文的角度感觉,这样表达似乎缺少味道。还有更好的翻译吗?
一个学生说:“《行走在路上的蚱蜢》。
哇,这真的让我眼前一亮,相比那个“蚱蜢在路上”不仅语感好,还有一种动态的美。
此时,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还可以翻译成《蚱蜢旅行记》”。
天哪,这和当当网上图书推介的译题居然一模一样!
其实,不必讶异,学生从说得对到说得好,不过是一个转身的距离,只是这样的转身的确需要教师对学生言语智能培养的意识还有相应的技巧。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曾经发出“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的赞叹,把“善言”看作是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前提。他认为“与人善言”,要做到“文”“理”并重,使语言达到“文而类”——兼有辞华和质美的境界。
由此看来,追求把话说得美好一些,并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在守“理”的基础上更有文采一些,这难道不是有些语文课上老师要做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