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有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人们都渴望圆满,现实却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生活的地方曾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到如今的“圆”,在生活中,我们常把一些不完美的、带有“缺”的模型,看作“圆”的模型,在解决、产生、创造、圆与缺的哲学。“圆”与“缺”在不断地演变,如罗斯福身体的“缺”给了他自信勇气的“圆”;卡尔·弗里特里奇·本茨公司破产的“缺”给了本茨父子公司的“圆”;粮食的“缺”让农业技术得到了一个“圆”。“圆”与“缺”的彼此对立却又互相促进,“圆”与“缺”的对比才会使人知道“圆”的来之不易和“缺”的美。“缺”使得“圆”更加美,但没有“缺”也就不会努力创造产生“圆”。
“圆”与“缺”的哲学是什么?也许就是大家克服缺憾向完美前进的精神。人因为“缺”所以才会追求“圆”,我们憧憬于“圆”,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敢于用“缺”来画一个“有缺点的圆”。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道:“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这里的“他”指的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罗,他的家里贫困交加,在展现出音乐才华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因此对他不惜打骂,使他有个不幸的童年,长大后他丧失听力更是痛苦万分,但他并没有屈服于这些苦难,在他生命中的57年间,完成了一百多件作品,当《命运交响曲》在我们耳边响起时,心中定会浮现一句话:“要经过多少颠沛流离,才能做出这样的曲子。”
更加让我们震撼的是袁隆平“禾下乘凉”的超级水稻梦。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饥饿不仅仅是袁老的记忆,也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息绵延过程中从未停止的记忆。饥饿年代人们吃树皮、挖野菜,甚至易子而食都无法改变被饿死的结局,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当时的农业发展甚至连“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袁隆平一个亲身经历粮食恐慌的少年人,一个经历路遇饿殍、颠沛磨难初长成的少年人,立志学农,意志坚定,让中国的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拉开了中国人远离饥饿的序幕,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在袁老一生坚定不移的坚持中,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圆”逐渐画出。
这些伟人用缺憾成就了灵魂、人生的完美,缺憾犹如黑色的火药,但它却产生绚烂的烟火,我们要继续研究“圆”与“缺”的哲学,就像一粒种子一样,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我们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产生美好的果实。不要哀叹自己的“缺”,就像美丽的花朵也需要绿叶的衬托,而美丽的花朵也需要绿叶的编织与保护。带着自己的缺憾向那光明而坚定的梦走出属于自己的“圆”与“缺”的哲学。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