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关闭手中的电脑,新一届小作家写作能力测评的阅卷工作总算告一段落。看着手机里编辑部推送给每位老师的电子刊物,封面上孩子的天真笑容让我难以忘怀。曾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诸多中小学生心中,手里握着一本《小作家》杂志,就意味着自己触碰到了关乎写作的理想。而我曾经正是那群满怀憧憬的孩童之一。
事实上,异地求学的我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很久没有实地到过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88号了。编辑部如今还在内蒙古电子研究所内,路边高架桥上每天都行驶着呼啸而过的汽车,对面的医院门前似乎永远都排着很长的队伍。在这个喧闹的城市中心,有那么几间朴素的办公室,里面的人安静地做着各自的工作,与这种喧闹的氛围完全是两个世界:它其实是一个已有20年历史,通过会刊满足数以万计青少年文学梦想的圣殿。它在2002年为满足自治区孩童的写作梦想而建立,也是我从前梦想过以及之后有幸驻足停留的地方。
2018年,在我保研的空闲时间段内,机缘巧合之下有幸来到《小作家》编辑部实习工作。从前的读者慢慢长大,如今的读者被游戏、动漫遮蔽,只剩下泛黄的书页在尘埃中静默。在我的初始想象中,《小作家》杂志的编辑部应该充斥着各种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像影视剧中流水线式地完成着一本本杂志。然而当我第一次到达这个地方,望见书架上满满当当的《小作家》杂志以及学生来稿,我旋即在一场理想与现实的搏斗中败下阵来。我知道,接下来等待我的,是如何上手编辑杂志的工作,如何在每半年一次数以万计的集中稿件中评判、选拔优秀作品。
季晔老师,内蒙古小作家协会的总负责人,是一个笑容满面、极易相处、被我一直视为长辈的人物。“做一个能把作文讲明白的教师”是他的毕生追求。20年中,《小作家》期刊已经超过300期,小作家协会编著的各种图书也有20多本,他带着团队以“把每件事都做成艺术品”的执着树立了“小作家”的品牌。生活中,他提起最多的便是小作家融媒体选稿的原则:“要有童心,作者大多都是孩子,我们要秉着为他们的梦想负责的态度。”
但是另一方面出版发行、版面设置、印刷运输等现实难题又容易浇熄编辑们坚守梦想的热情。当时的我满怀理想,觉得纸质刊物是一些人内心的寄托,它只会越办越好。然而最近传来的消息却是已经拥有十几年刊龄的《意林·小小姐》也发布了无限期停刊的通知,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感受。如今远在他乡求学的我,自然熟读了许多大刊,《收获》《钟山》《花城》《小说选刊》《北京文学》,这些刊物仍旧是所有文学写作者心目中的向往之所。但是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一些烙印着过往记忆的小刊物正在逐渐消失,就像石子落进时代的浪潮中,不声不响。我想起我曾经支教时捐赠的那些写作启蒙书籍,朋友传回的口信是孩子更想要一本《斗罗大陆》的漫画书。这个要求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现在想来却也有些释然。保持童心,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跟我一样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就像前段时间赵老师因故离开了小作家协会,刘老师跟我进行工作上的对接,我才意识到转眼之间也已经过去了三年时光,而远在他乡读书的我早已经将自己与“小作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从2002到2022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纸质刊物生生灭灭,蔚为壮观。相比较那些已然消逝的或者重新焕发生机的知名刊物,《小作家》的目标从来不在于维护知识分子失落的精神园地,它只是想要在边疆一隅,为那些至今仍然保有写作梦想的孩童搭建一片文学麦田。而我愿意竭尽所能去完成这个目标,因为我深知,对于年幼的他们以及曾经的我而言,那些最初的文字里,藏着自己去往星辰大海的理想。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