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
“见”字写出了诗人的无心而为,自然而然,如果改成“望”字,就显得做作了。诗人那份悠然自得,不期而遇,遇而不惊的心情难以显示出来。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蕴含着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无限的乡思离情。
二、形容词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藤和树两个字给我们的感觉是绿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加“枯”、“老”两字,生机没了,活力死了,颜色也换成黄的了,沧桑之感顿出。昏鸦:黄昏时的乌鸦。乌鸦色黑,黄昏时天色昏暗,人们更不易看清乌鸦的头脑,故称昏鸦。“枯”、“老”“昏”字,构成了一幅苍凉、昏暗、萧瑟的画面,充分表现了“断肠人”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表颜色的词语,颜色一般表现心情,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尤其是一些表示对比色彩的词语。比如这里的“红”与“绿”,通过色彩的对比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三、副词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绿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空”:徒然地、白白地。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可见丞相祠庙的寂寥冷清,悄无人迹,也可见诗人此时的那种孤寂和感伤情怀。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