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生也学作文?没错,古代学生也学作文,而且科举考试只考一篇作文。
古人学作文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那就是大量积累!
词汇、语法、句法,这些是最基本的元素,犹如建筑中的土木砖石,不可或缺。而这些元素的获得,就是通过朗读——背诵——记忆实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表达的就是积累与作文之间的关系。
据记载,古时儿童在15岁之前主要以背诵理解课本为主,而习字、作文则次之,大体比例是“读经必用三日,习字、演文止用一日”。也就是说,小儿入学先要大量吸收知识,加强理解,之后才谈得上作文,这个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稍长,则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面,如后世经典作品韩柳之文等,对这些作品除了要阅读背诵,还要进行更为细致的研读分析。在“百遍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把握整篇文章的宗旨,剖析文章篇章结构、起承转合、叙事修辞及整体风格,从宏观到微观,篇法、章法、句法、字法,无不明彻于心。也就是指把作者的整个思路都分析得清清楚楚,透彻明白,再加以模仿,最后再有自己的特色观点,最终自成一派,学有所成。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