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老人杨绛写了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记叙了自己一家与三轮车夫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讴歌了老王忠厚和善良的精神品质。
那次我准备了半个月的公开课《老王》终于落下帷幕,晚上回家时赶巧也坐了一次三轮,不过是电动的。他在前面坐,我在后面坐,一路上我们没有说话。
车夫是一位老人,后脑勺与帽子边缘处挤出了许多根染霜的头发,它们顽强地探出身子,欣赏着通辽大街小巷的风景,可是却不知,它们早已是我眼中的风景。
密闭的空间,简单、干净;坐垫绵软舒适,没有褶皱。
路上等红灯时,有两小儿偶遇,在兴奋地打招呼,赶巧的是,三轮车挡在她们中间,车夫见此情景,也学着她们的样子跟就近的小孩子打起招呼,小孩儿天真地说:“我是在和她找招呼呢。”绿灯亮了,车夫爽朗一笑,冲将出去。
眼看就要到目的地了,可是车夫停了下来,而且还停在一个汽车出入口的中央。
只见他飞身下车,快步走到一块被丢在路边的白色泡沫板前。我正讶异他要做什么,路口要进去一辆车,很显然,那辆可怜的三轮和车内可怜的我,成了人家顺畅出入的障碍。好在那辆汽车调整一下角度,留给我一个漂亮的背影。而这些,车夫毫不知情,他仍然专注地折着泡沫板。泡沫板很轻,也易折。一会儿功夫他面带笑容,小心翼翼地把泡沫板护在胸前, 回到三轮车前。我原以为他会把那个泡沫板夹在某处,又或者放到车里,然后上车,至我要到达的地方,毕竟车主的时间不能浪费。
可是,我错了。
只见他毫不迟疑地把那件白得毫无杂质的泡沫板,插到他头顶的遮阳板处,动作慢慢地像在做一件艺术品,生怕一不小心就折了它的腰。可是到最后关头,有一条边怎么也镶不进那个狭窄缝隙里,他眉头一皱毅然决然地把它砍掉。终于他完成了这项工程,面露满足之色,自言自语道:“这回干净了,干净了。”然后用手在白色的泡沫板上轻柔地抚摸了几个来回,把虔诚的简单写在了脸上。
曾读过杨绛先生的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知足常乐,人生快哉!这一幕深深地打动着我,他飞身上车,披着落日的余晖,一路西行。我坐在后面,跟着他前行。
到站了,我下车后把早已准备好的钱,捋平了,给他。然后好奇地问:“师傅,您贵姓?”
他只说:“我姓王。”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