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讲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可人的一生,“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的记忆。”为了记住,中国人有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不少人匆匆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中。
有外国人在网上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而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他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人心里。
清明,是中国祖先的法力。
作家张晓风说:“没有照相机,我也许只能记得很少,我也许会忘记很多。”
对于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来说,相机是脑海里的人和经历过的事,是手中的笔和纸,是墓碑上的时间和名字。
清明节,就是一个让你回忆起一切的节日。它让你记起你的来处,记起你的祖辈,记起他们曾经也为生活奋斗过、努力过。
作家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其实是祖先的祝福。
清明,是不忘本。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清明,便是一个直面死亡的节日。
有人说:你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当父母离开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以前不理解人老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落叶归根。
后来慢慢理解了,比起春节回家,清明是为了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
清明,学会以爱告别。
有人说:“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而清明,就是这漫长时间河流里的一次自我疗愈。
在丰子恺记忆中,他幼时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多少年以后,当年的三岁小儿慈玉,已成白发老人丰子恺,但这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以爱与温柔活了丰盈的一生。
自古爱恨离别苦,人有悲欢离合。清明,就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在我们共同经历的这个时代,他们或许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因为一些选择,一些坚持,却如星光照亮过世界。
有人说,当一颗星星陨落,地上的人们只能这颗星星点灯,无能为力。
但记住就是最好的力量。记住了,他们就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他们的人心里。
记住他们曾经来过,爱过,活过,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奋斗过。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