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战国时期,秦孝公锐意进取,召来魏国的商鞅主持变法。时值天下纷争礼崩乐坏,没有人相信一个魏国人能帮秦国强大,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中许下诺言: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围观者都不相信轻易能获得如此高的赏赐,于是商鞅不断提高赏金的分量,当赏金达到50两时,一位壮汉终于忍不住了,他扛起木头走到了北门,事后商鞅果然将赏金递给了他。商鞅此举很快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诚信的形象,此后在众人的支持下,他实施的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最终统一了天下。这便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立木为信》的故事,回过头再看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商鞅变法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以诚心待人,尚未开局便赢得了一批拥护者,为日后的改革聚集了人心,这才有了后来傲视群雄的大秦帝国。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明代话本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章故事《吕大郎完金还骨肉》:无锡商人吕玉在灯会时丢失了儿子,此后夫妇二人一直未曾生养。几年后边吕玉捡了一包大约二百两的银锭,他没有贪念这笔横财,而是在原地等待失主,见了失主后两人相谈甚欢,几经周折后便失主提出送他一个小厮作为养子,这时这才发现是他失踪几年的儿子。尽管这篇故事里宣扬因果报应,说教的意味很浓,但主题思想却是劝人诚信待人,因为诚信,是人最好的福报。其实这也不是唯心之论,选择种善因,自得善果。所谓命中注定,其实都是基于一个人过去和当下的选择。诺国有诚信必兴,家有诚信必和,人有诚信必贤。在当下的社会,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昂贵的名片,也是人际关系中最有价值的财富。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愿今生你我都能坚守诚信,不要让步诺言成为空谈,不要让承诺成为欺骗。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