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公元187年—266年)是曹操的长子。曹操死后,曹丕袭爵为魏王。建安25年(公元220年)称帝,改国号为魏。曹丕没有像父亲那样名垂后世的文治武功,却是一位喜爱文学的皇帝。因为他打压过弟弟曹植,迫使弟弟作了那首让人同情的“七步诗”。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了心胸狭隘的印象。其实曹丕在位时,喜欢创作诗赋,发表文学理论,品评作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在文学史上,也有很大贡献。
曹丕曾做乐府诗《燕歌行》两首,用一个征夫的妻子的口吻,写出了下层妇女对戍守边疆丈夫的怀念。我们看看其中的一首——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汉乐府诗歌曲子名。燕是北方边地,战争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征夫离别。曹丕作为最高统治者,同情下层百姓的疾苦,有开明的一面。但喜欢文学艺术,偏好描写离愁别恨,表现悲伤、凄凉的情调,也许是他连续写了两首《燕歌行》的原因。
开头三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写女主人公对丈夫客游在外肝肠寸断的强烈思念,想象丈夫也一样空虚寂寞思念故乡。牵挂而担心地问:是什么原因使你久留在他方?
下面具体描写女主人公凄凉孤苦的生活情景和对丈夫的热爱、忠诚与思念。“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她独守空房,时刻思念丈夫,泪落沾衣。“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伤心之下女子取过瑶琴弹出一支短促细微的曲子,奏不成一首动听的长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皎洁的月光照着空床,星河西沉夜漫长。女主人无意间瞥见牵牛织女星,遂借它们最后发出了内心强烈的控诉和抗议声:牵牛和织女星只能远远地互相观望,你们又有什么罪过呢,被这可恶的天河所阻隔。
《燕歌行》写得缠绵悱恻,充满凄苦哀怨之情,最能代表曹丕诗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它也是最早的七言诗,对这种诗歌形式的成熟起了重大作用。
曹丕在文学理论的探究和文学批评方面很有建树。他写了一部关于文学理论的著作《典论》。可惜后来失传,只剩下《自序》和《论文》两篇。
《论文》批评了“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指出它是影响对作品公正评价的原因。他具体评价了建安时期作家的优劣得失。他指出各种文章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即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还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他所说的“气”是指作家的个性,个性不同,作品风格也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强求。并且他把文学的地位看得很高。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意思是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可以说曹丕的《典论》开创了后世文学批评史的先河。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