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

2018-10-22 20:41发布     14912

稿件来源:正直舍—微型小说作家网

包头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 马宝山

 臧家在一年里办了两件事,年初给少爷臧守一娶妻。妻姚氏,知书达理,貌美而贤淑。是喜事;年末少爷因伤寒去世,为丧事。

    少爷去世时,妻姚氏已身怀六甲,趴在棺椁上悲天跄地的嚎:“不活了,我不活了……”婆母、小姑子一帮人就劝:别伤着身了,肚里还有娃哩……

   少爷走后不久,姚氏产一男孩,爷爷给起的名字,叫长生。

姚氏失夫之痛,又得子之喜,真是悲喜交加。这时候婆母说:“臧家几代单传,长生可是臧家唯一的根苗,可要好生侍养,臧家有求贤媳啦。”姚氏明白,这是臧家怕她改嫁走人。

   依恋夫君,又怜惜儿子的姚氏说“婆婆,媳妇生是臧家人,死为臧家鬼,一定把长生养育成人,承继臧家香火。”说这个话的时候,姚氏刚刚二十岁。

   臧家即刻就在宅门外修起一座贞节牌坊,不大,白石砌成,重檐。奇怪的是,檐下隔出一尺见方的格子,格子外安上玻璃罩子。自建了牌坊,那格子里就有了一盏灯,天一黑,灯就被点燃,先是婆婆点,婆婆没了,由小姑子点。姚氏心里明白,这牌坊是她白天的守门神。这灯是天眼,夜夜监视着她哩。格子里的灯一夜又一夜,一年又一年,姚氏白天守着孩子,读书习字,晚上守着宅门外的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长生聪明伶俐,也用功,功名顺利,由秀才、举人一直到中了进士,不久作了知府。那年清明节,知府大人携妻由一帮县府道官员们陪着回乡祭祖。知府先给祖父祖母填坟,再给父亲修墓。族人又提议,说姚夫人年轻守节,教子成名,一定要申报旌表,为老夫人重修节烈牌坊。长生觉     得在理,就到母亲那里说明族人所议。老夫人一听,大怒,说“我不要立那牌坊。”

    跟着丈夫走近前的夫人,大惑不解,一生守节的婆婆,为什么反对修牌坊?又为何大怒呢?

婆婆赶走儿子,从那个古旧的炕桌子里拖出两个布袋子,又找来两个笸箩,“哗啦”一声倒出两盘豆子:一盘红豆,粒粒红亮如玛瑙。一盘青豆,颗颗晶莹似翡翠。

    婆对媳妇说“这就是我的贞节牌坊。”

    媳妇问婆:“这红豆为何这般晶莹透亮啊?”

    婆说:“是用手指捏弄的。”

    媳妇又问:“这青豆为甚这样青翠欲滴啊?”

    婆说:“是用眼泪浸泡的。”

年轻媳妇身上打一个冷噤。’

原来,姚夫人年轻时候。每到欲念升起,脸红心乱时,就把两袋子红、青豆倒进一个柳条笸箩里,然后再一粒一粒将红豆挑进一个笸箩里,将青豆拣进另一个笸箩里。红豆、青豆全分开了,一个长长的夜也就过去了。

第二天,人们在议论给老夫人修牌坊的时候,“轰隆隆”一声,臧家婆媳二人,把宅门前那座旧牌坊也给推到了。

知府大人在官场上春风得意的时候,不知怎么得了气臌病,治了半年,没治好,撒手归天了。知府去世时,妻子  也是身怀六甲,不久,产一男孩,奶奶给起的名字,叫旺倌。

    奶奶抱住孙子旺倌对儿媳说:“这是臧家唯一的根脉,要好生侍养,长生地下有知下辈子一定会报答你的。“媳妇明白,婆婆这是拿死人压活人,让她守活寡呀。媳妇打了一个冷噤。

    婆婆没有为儿媳妇立牌坊,却在宅门口挂起一盏红灯笼,天一黑,婆婆就点了灯笼,红红的灯光照得半条街明晃晃的。明晃晃的灯光锁住守寡女人的心,也挡住了那些有非分之想男人的脚步。

年轻媳妇屋里的灯,幽幽地亮着,一夜又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