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明月有约

2022-03-29 18:18 发布

磴口县实验中学 / 翟银录(指导老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一曲舒缓悠扬韵味十足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回响在我们耳畔,不由徜徉在优美的旋律中,似有一轮明月相伴,让我们身不由己走进苏轼千百年前预设的情境中,来一次浅薄的品读。 明月当空,皎皎无瑕,清辉一泻千里,照亮多少家庭团圆的美梦?但苏轼却与自己的胞弟苏辙七年未曾谋面,只因政治失意,辗转各地,现被贬密州,无缘与家人团聚,只能在千里之外独自面对明月,不由心潮澎湃,把酒问月,其中的苍凉只有苏轼知晓,但他却大笔挥毫,陡然间就留下了这样一篇千古绝唱,才有我们现在千百遍的诵读!我们可以试想,诗人抬头遥望中秋圆月,犹如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翱翔在金碧辉煌的“琼楼玉宇”,但终究担忧广寒宫的清冷凄苦,还是做世间的苏子吧!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咏叹中,我们能感到他对生活炽热的爱。他的豁达与乐观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彰显,人很难得在仕途坎坷,亲人离散中有这份胸襟,苏轼是人中骄子呀!,在失意中感悟人生哲理,在沉浮中让所有失意和幸福的人都能沐浴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中,真的佩服他的胸怀,更为其犹如皎洁明月的人格所叹服! 明月照亮了多少游子回家的遥遥征程,也照亮了苏轼在寂寥中那份赏月的情致。 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把我们从美好的祝愿中带出来,又走进澄澈的月光中。一贬再贬的苏轼又一次望到了明月,可这已是物是地非,因“乌台诗案”流落在黄州已经四载。悠悠岁月,带走了多少美好的年华,变幻中无法改变的还是那轮明月,明月依旧,情怀超然。明月并不因人们的失意而躲避他,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家中,苏轼顿起赏月的雅兴。想到和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明,居然张怀明也未就寝,“心有灵犀一点通”!远在天涯,有知音相伴,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就别有一番情趣了。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景中,我们看到的是月光澄碧,竹影斑驳,空灵洁净般的人间仙境,有两位知己虽惨遭贬谪,却飘飘欲仙,在明月中沉淀的是被贬的抑郁,升华的是内心的豁达。多少俗子在宦海中遨游,早将清纯的本色消失殆净,他们何以领略着这空灵清虚的人间意境?苏轼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咏叹中,让我们感到的是“闲人”的分量!有无缘理想的喟叹,有潇洒飘逸的解脱,有闲适超然的豁达,有进退自如的平和。再一次借月亮的清辉折射出苏轼坦荡磊落的人格魅力! 红尘俗世给苏轼关闭了太多扇窗之后,独有一扇窗为他敞开——明月! 苏轼与明月有缘,今生今世相伴! 苏轼与明月有约,来世再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