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所谓“斗指乙”是指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星指向天干“乙”和地支“辰”的方位,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5°的位置时则为清明。《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就是“清明”这个节气名称的由来。
清明节气是从冬至日算起的第105天。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是清明这个时段的物候特征。意思是说,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开始出现。
唐代以前,清明只是一个表示自然气候变化的节气名称,与它最接近的还有两个节日,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三个节的意义各不相同,节俗自然也不一样。入宋之后,因寒食与清明只差一两天,逐渐合而为一,寒食节的习俗收归在清明名下。后来,三月三“上巳节”的一些节俗也合并到了清明节中。这样一来,清明节就成了既是自然节气又是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