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意,追寻生活

2024-02-07 23:02 发布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 郎哈林(指导老师:黄佳蕾)

读了张晓慧的《诗意地栖居》。文中作者因为“小古巷”被拆除而唏嘘不已。在惋惜之余,文章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事实上,像娜恩.谢泼德的《活山》所说:我们正在失去各种意义上的家园——无论是自然,那颗唯一的“蓝色弹珠”;还是我们被焦虑和不满盘踞的身体;或是人人争名逐利、日益疏离的巨大城市。 在文中物欲横流的城市里,能够让人们享有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小得可怜的"家园"——小古巷,也被拆除了! 愤慨还是愤慨的,可是我又想,无论是对于大环境和社会,还是对他人和自己,其实我们都从来不能苛求什么。不过就像“已经在低谷,怎么走都是向上”一样,即使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但也一定能够将它们追寻。 那么该怎么办呢?也许是追寻生活中微小如星辰的诗意。并不仅仅指诗词歌赋,也是生活中的小确幸,更是对美的追求和爱的理解。 而诗意,又是怎样带我回家的? 就在此时,我写下这段文字,第四节课的阳光准时到访,轻柔似流水铺洒在这张稿纸上,用影将我的形状投落,光则和我不止的笔尖跃动。 照在纸页上的阳光——带来静谧和美好。 这就是生活中的诗意。 诗意从来不充斥于生活中,但它们随处可见;诗意微小如星辰,但它们熠熠生辉。 也许早自习的一个回眸,不经意却足以震撼——晨霞,嫩粉淡黄,奶油般平铺着,晕染了渐渐湛蓝的天;也许看大雪飞扬,轻唱一首《路过人间》;阅读,或是细细体会刚换了睡衣的凉意和窗隙间呼啸的北风…… 道不尽的诗意,道不尽的生活。与其说是追寻诗意,倒不如说是追寻生活本身,因为生活之美,就在其中。追寻,是要费些心神和功夫的。追寻生活,也绝不能脱离了生活本身。 一个朋友曾在看完我给她分享的视频“为什么大人要争着买单”后,担忧地和我说:好害怕以后也要变成这样人情世故的大人。 我笑着安慰,其实我们都注定要裹挟进社会的各种暗流涌动中,我们不能苛求自己永远是那个天真的孩童,但我们可以在心底保留一块自己的秘密花园。那里纯净,那里光明,那里治愈,任何时候通往那里都能感受力量再次充满全身,被洗涤后清澈灵动起的双眸中,世界又一次可爱起来。 体味生活中的诗意就是这样一个花园,无论何时它都能让你认识到生活的美好,让你发自内心感到幸福。 其实这就够了。如果世界在每个人眼里都变好了,那么世界就是变好了。 每当我用不同形式体味、记录、实践这些生活中的诗意,我就感觉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身体,这时,我就离家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