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诗词
王昭然
2024-04-27 22:22 发布
在那五色相宣的文字中,有一种力量静静地流淌。它不仅仅是文字与纸张的碰撞,更是一位位文人墨客直达内心的呼唤。这,便是诗词的张力。一种能够穿越历史长河,让人体味到“一句一行亦是人生”的艺术。 起初,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诗句,我只觉无趣。一首首诗词歌赋,在我看来都是大同小异。明明都是一个个文字排列组成的语句,却非要一句一行的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也看不透,读也读不懂。它们在我眼前跳跃,却极像不流畅的音符,演奏着遥不可及的神秘旋律,让人望而却步。我不懂诗词,更不懂那背后的世界。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那悲凉寂寞、暗自神伤的诗词带我走进了他的世界。他明明是万众瞩目的才子,却生在那个奸臣当道的时代。于是,才华于他,是幸运,亦是不幸。遭遇了乌台诗案的苏轼,被贬黄州,生命乐章也急转直下,这记重音奔涌而出,是对命运的不公。正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流露出的是对压抑生活的无奈与隐忍。 可这惨淡生活的苦,纵使苏轼毫不抱怨,也会丝丝缕缕从这字里行间中流淌出来。而后“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将一言难尽的恶劣生活借以文字宣泄在纸上。随后,那“缥渺”一词仿佛将时间定格在了那一刻。他似乎愣住了,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被贬黄州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在这三年里,他远离家乡,穷困潦倒,没有梦想。看到这,我也被这浓墨重彩的文字带入其中 。 从苏轼的词中,我看到了一代文豪的落寞之情。如果说文字的意义是让我们了解他跌宕的人生,那么诗词则将我们直接拉到他身旁,与他站在那河中的小岛上—“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最后两句跳跃的音符由重转轻,情感先是随着文字奔涌在纸上,又在“寂寞”中回归沉寂,这种无力感,是只有细品诗词才能窥探到文人的内心。 一首诗,一首词,不仅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作者的真实内心写照。那一句一行便是文人墨客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每一句都承载着经历;每一行都刻写着真情。 细品诗词,感受文人跳动在笔尖的旋律。行于笔端,浓缩的是人生,厚积的是性情,沉淀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