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万盏星光,得万古永...
阿蓉
2019-08-04 21:02 发布
呼和浩特市最有名的小吃,恐怕非稍麦莫属了。外地人来到青城,如果不吃一顿美味的稍麦,就像是去了北京不吃烤鸭一样令人遗憾。在呼和浩特,专门经营稍麦的大小饭馆更是星罗棋布。 记得小学一年级期中考试我没考好,姥爷为了安慰我,决定带我去吃稍麦。姥爷带着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终于找到了一家有名的店——庆春园,我颇有兴致地趴在窗户上,看到了制作稍麦的整个过程:厨师先用特制的擀面锤,把和好的面,擀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叶状;新鲜的羊肉配葱姜等佐料拌成馅,再勾上熟淀粉,成为干湿适度、香味扑鼻的稍麦馅;把馅放在稍麦皮子里轻轻一转一捏,稍麦成石榴状,八个一笼摆在一起便开始上锅蒸,整个厨房顿时雾气腾腾。 稍麦还没出笼,我就已经口水流了三千丈,姥爷在一旁笑道:“你呀,真是个小吃货。”十分钟后,稍麦出笼,端上桌来,蒸气覆盖了我的眼镜片,鼻腔里顿时鲜香四溢。笼里稍麦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个个鼓鼓囊囊。我用筷子夹起来如细囊般的稍麦,一口咬下去,清香爽口,油而不腻。姥爷拍拍我的肩膀说:“慢点吃,再喝口茶。”我一边嚼着肉馅,一边说:“不急不急,吃完再喝也来得及。”“吃稍麦必须配上砖茶,它具有解油腻、促消化的作用,稍麦就着砖茶别有一番风味。”姥爷说着就把茶杯递到我手里。我抿一口浓郁的砖茶,“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我学着小品演员的腔调笑着说,之前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难受早已烟消云散。 吃完稍麦,姥爷带我去了塞上老街,了解青城文化。我舔舔嘴唇,好像还没吃够似的。回了家,舅妈知道后笑着说:“如果你想吃稍麦,告诉舅妈,舅妈给你做,这还不是小菜一碟。”舅妈竟然会自己做稍麦,我听了笑得像个傻子,此后对于稍麦,我情有独钟。 后来,爸爸的朋友不管谁第一次来呼和浩特,爸爸总会热情地款待。记得那回,爸爸请大学同学吃稍麦时给他要了二两,同学竟然产生误会,以为爸爸小气。等稍麦端上来后,他大吃一惊,后来常常和爸爸感叹:能把二两稍麦吃尽,就算是好汉一条了!我突然想起语文老师讲她的班主任老师第一次请人吃稍麦的笑话。“第一次请人吃稍麦,一下子要了一斤,等稍麦端上来,自己先傻了眼,只见笼屉足足摆了半桌子,只得落下个吃不了兜着走的下场。”我想到这个情景时也会忍俊不禁,但我知道,热情好客的青城人把对稍麦的钟爱都呈现给了远方的客人。现在的我已不再单纯想吃稍麦,而是在吃稍麦的过程中寻找呼市人的实在与豪迈。 如今,呼和浩特最传统的早点仍是稍麦,羊肉大葱馅的正宗稍麦、添加了沙葱的特色稍麦、放了虾仁的创意稍麦……逐渐登上了丰盛的餐桌,让青城人和外地人都流连忘返。 一年四季,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稍麦的清香。环境依旧,亲情如故,呼市人不仅吃的是稍麦,更是浓浓的家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