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之歌
武铭阳
2024-01-12 17:30 发布
“愛”与“喜欢” 很喜欢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珍珠鸟》,里边描写的作者与鸟儿的相处片段令我着迷。 原文里有段这样的话:“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何尝不是呢?生活中需要信赖,需要理解与包容。作者对他家的珍珠鸟没有进行任何的训练,却可以与它处成好朋友。因为作者不光是爱它可爱的外表与细腻柔软的绒毛,也包容它的怕人、掉毛和大小便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鸟,爱它的一切。 很多人做不到这样,包括我也一样。之前我看到了同学家的小鹦鹉,淡黄色的绒毛看起来那么绵密,站立刚好覆盖住了小腿。它乖,在手里也不跑,时不时歪歪脑袋,心便化作一块奶酪,它一歪头,便随之融化。它是那么可爱,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我动心,不能自已。 前面也说过,它很亲人,也许是因为同学之前特意训练过了它,饿了它一天一夜,然后把鸟食放在手上,小鹦鹉吃的时候,就慢慢与同学以及同学家人熟悉了。而再回观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和珍珠鸟相处了三个多月才慢慢亲近。 那难道同学这种方法就可取吗?不完全是这样。我个人认为,同学只是“喜欢”鸟儿,喜欢看它、摸它给自己带来的愉悦的感觉,所以不考虑它的感受就开始训练它,把它训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样绝对不是爱鸟,不让它做自己,那是爱它吗? 再说我自己,我跟风买到小鹦鹉的一周后便开始尝试训练它,效果自然很好,但我突然意识到我不是真正的爱它,只是贪恋那种和它“贴贴”的感觉,想让它依赖我,和我亲近得像家人一样。可再一想——我有什么资格要求它这样呢?它虽然不会说话,可它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的生命细微至极,但对它自己来说,也是很美丽的甚至伟大的。 就像前面提到《珍珠鸟》,冯骥才先生爱它,没有去惊扰它,知道它天生有怕人的性格,不是去帮它改变,而是劝说自己接受。这,是我认为最伟大的对动物的爱了,对一切都是。总结说,就是“允许它做自己”。 顺便再提一句,我最终没有享受到鸟儿安安静静站在我肩头陪我做一切的那种感觉,因为它放假不久后就去鸟星了,嗯,可能厌倦了这种被人玩弄于股掌间的感觉吧。 致啾咪:祝可爱的鸟鸟在鸟星生活快乐,万事胜意,不要想我(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