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乌兰牧骑有感
张烁
2021-04-19 20:36 发布
在浩瀚无垠的大草原上,有一只神奇的队伍,他们是红色文艺轻骑兵,被牧民们亲切的称为“玛奈乌兰牧骑,”他们就是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就好似春天,刚破土而出的嫩芽,生命脆弱。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 “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去送歌献舞。”这是乌兰牧骑队员们一直信守的诺言。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广衰的内蒙古草原上,由于牧民居住分散,通信落后,牧区文化生活严重匮乏。1957年6月17日,以共产党为骨干,乌兰牧骑演出队诞生了,一辆马车,九位演员,带着马头琴,三弦,四胡等几件简单乐器。以小型流动文化工作队的形式,深入牧区开展文化服务。不落下一个蒙古包,哪怕一位农牧民,他们也会照演不误。 长调悠扬六十三载,乌兰牧骑就像一弯清泉滋润着草原。63年来,内蒙古全区已经发展到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队员。当初一架马车上的文艺轻骑队,如今已发展到植根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独特文艺团体,火红的热情从未消退,“红色的嫩芽”根深叶茂。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号召大家大力弘扬乌兰牧的优良传统,扎根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总书记的回信,如今装裱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展厅。短短数百字中,“人民”这个核心关键词牢牢携刻在内蒙古300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心里,指引和激励着他们,更是乌兰牧骑的使命和初心。 “哪里有群众,我们就到哪里演。”没有绚烂的阳光,没有华丽的舞台,一代代乌兰牧骑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隔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他们不但传承文化,还传承一种“乌兰牧骑精神”。队员们白天帮助牧民们干活,晚上演出。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都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对乌兰牧骑的赞美,他们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始终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勇于挑战,这种“乌兰牧骑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