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错误作文训练,培养儿童写作生长通道
作者 祁 智 发布时间: 2020-07-18
NO.1作文为什么要“分级”
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智商高于实际年龄,比如8岁的孩子,智商至少是10岁。如果说8岁的孩子,智商是8岁的,几乎对这个孩子和孩子的家长是侮辱。
因此,家长和老师不遵循、不尊重孩子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总是在“超前”。比如让三年级的孩子做四年级的作文、四年级的孩子写六年级的作文。乐此不疲。结果教乱了,也学乱了。
正确的做法是,要让这个年级、年龄的孩子,读这个年级、年龄的书,写这个年级、年龄的作文,思考这个年级、年龄的问题。
让孩子抄小路、抄近路、弯道超车,有时候也会领先,但孩子努力而吃力,气急败坏,而且没有后劲。
按年级、年龄写作文,有针对性地训练,科学进阶,既有节奏感,也有成就感。
因此,作文要“分级”。
怎么“分级”?一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但《标准》是按年段制定的,要科学分解。二按《语文》。语文书的节奏就是孩子写作文的节奏,语文书的课文是孩子写作文的范文。
如此,教学循序渐进,孩子拾级而上,作文脱颖而出。
NO.2作文为什么要随心所欲
家长和老师用各种规矩去要求孩子的作文,比如要“抓住中心”、“突出重点”、“运用手法”等等。
这些要求都是对的,但这是“将来”的对、是孩子要达成的目标。放在“当下”、“现在”,不对,甚至有害无益。
孩子初学作文阶段,不宜提这样那样的要求,要鼓励孩子随便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比如带初学足球的孩子到绿茵场,不宜马上教孩子如何过人、怎么射门,而是让孩子随便“玩”。在玩中建立人与球的关系。同样,作文,首先要在玩中建立人与作文的关系。
孩子有孩子的重点。孩子的重点往往不是家长和老师的重点。
孩子有孩子的中心,孩子的中心往往不是家长和老师的中心。
让孩子和家长的重点、中心同步,孩子达不到。强求,他们会失去信心,会没有乐趣,最终疲于奔命,甚至会崩溃。
孩子作文,“不知所云”没关系、“颠三倒四”没关系,这是他们这个年龄的正常体现。要让他们自由书写。
孩子能写下来就是好,写下来能给人看就是好,写下来还愿意写就是好。
家长和老师与其指手画脚,不如掌声鼓励。
NO.3作文怎么才能“真”
孩子作文,不能编,更不能鼓励编。
初写作文的孩子,不宜写小说,因为写小说和写作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靠写小说练习写作文,南辕北辙;靠写作文练习写小说,痴人说梦。
作文就是作文,不能有小说那样的虚构。尝到虚构的“甜头”,就会放弃对真实生活的发现、依恋、敬畏,就会放弃对真实生活的观摩。
作文的生命在于真实,作文的本质在于选择。
怎么才能真?
首先,看见什么写什么。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其次,看见什么,什么感动你写什么。选择,是作文的本质。
我们要相信,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故事,都比编造的故事精彩、生动。
我们要相信,生活处处都是故事,人人身边皆是故事。
每个人身边的故事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故事,视觉不一样,立场不一样,心情不一样。
故事的生命在于真实,故事的价值在于独特。
NO.4作文最终拼的是什么
孩子们同题作文、同时作文,怎么才能脱颖而出?也就是说,孩子们做作文,在拼什么?
为什么有些孩子拿到作文题,略作思考,下笔如飞,让人心生羡慕?
为什么有些孩子拿到作文题,抓耳挠腮,笔重如椽,让人心生怜悯?
“后面”的孩子拼不过“前面”的孩子。
第一,拼故事。故事讲究真实性、生动性、独特性。
第二,拼表达。表达讲究真实性、生动性、独特性。
拥有故事才能写作文,拥有自己的故事才能写好作文。作文最终靠的是故事,故事最终靠的是储备,储备最终靠的是积累。怎么积累呢?最终靠的是生活的馈赠。
表达不需要堆砌辞藻,不允许故弄玄虚,不应该卖弄技巧。真实而合适地记事、写人,真实而合适地立意、抒情,做故事忠实而朴实的记录者。
故事与表达,并驾齐驱、一体两翼。不是生而有之,不是从天而降,是训练在平时。作文是技术活。既是技术,就有规律可循,就能靠训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