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网

古代的学生如何学作文

从教育学的原理看,要学会写文并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具备大量语言感性材料,词汇、语法、句法,这些是最基本的元素,犹如建筑中的土木砖石,不可或缺。而这些元素的获得,就是通过朗读——背诵——记忆实现的。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古代语言的规律,才有可能熟练应用它。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表达了语言及知识的积累与著文之间的关系。

  据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所载,宋元时儿童在15岁之前是以背诵理解课本为主,而习字、作文则次之,大体比例是“读经必用三日,习字、演文止用一日”。程端礼还针对当时让学生学作文太早的弊端批评说:“小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九经正文,皆是此弊。”“缘小学习字、习演口义、小文词,欲使其学开笔路,有不可后者故也。”也就是说,小儿入学先要大量吸收知识,加强理解,之后才谈得上作文,这个先后顺序不可颠倒。杜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先要“读书”,才谈得上“下笔”。随着知识积累的逐渐丰富,这个比例会有所变化,作文的时间就会增加。至于学习作文的方法,学童粗通字义后,就要开始学习作对:“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以为作诗的准备。亦有径教以唐诗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稍长,则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面,如后世经典作品韩柳之文等,对这些作品除了要阅读背诵,还要进行更为细致的研读分析。那么如何阅读吸收这些经典呢?程氏的体会是:“自熟读一篇或两篇,亦须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故也。既读之后,须反复详看,每篇先看主意,以识一篇之纲领;次看其叙述抑扬、轻重运意、转换演证、开阖关键、首腹结末、详略浅深次序;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按照这里的要求,在“百遍成诵”基础上的“理解”含义甚广,不仅是对字词的含义及整篇文章宗旨的把握,还包括对文章篇章结构、起承转合、叙事修辞及整体风格的剖析,从宏观到微观,篇法、章法、句法、字法,无不明彻于心。所谓“作者之心不能逃”,就是指把作者的整个思路都分析得清清楚楚。他认为只要把前人的范文研究透彻,剖析明白,自然就学得了作文之法:“看他文皆当如此看,久之自会得法。今日学文能如此看,则他日作文能如此作,亦自能如此改矣。”“在我经史熟析理精,有学有识有才,又能集义以养气,是皆有以为文章之根本矣。不作则已,作则沛然矣。”模仿的结果很清楚,就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古人文章的一切因素与特征:词汇、语法及结构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士人自幼至长,其阅读学习范围除了儒家原典,就是后世模仿原典而成的韩柳之文一类的“古文”,后人再模仿韩柳之文,又会出现一批新的“拟古文”。因文言而产生了这套僵死的学习方法,而这套学习方法又保证了文言的延续。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文言的体制也就一直稳定地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