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 小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19-09-27
导 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何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语”是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是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文学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一般,我们谈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就会想到“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其实除了“借景抒情”,还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缘情布景”。而在我们的古诗中,这四种抒情方式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古诗句揭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神秘面纱。
01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秋》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借月亮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在这里诗人胸中已有怀念之情,带着这份怀念之情去赏月,月亮也被染上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读来不由得让人惊叹:好一个中秋望月怀人之佳作!
同样,在李白的《赠汪伦》中,诗句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同学们先读一读。汪伦送别李白,李白感动至极,这份友情之深连桃花潭水也比不上了。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借景抒情”中“景”与“情”的关系是:情在景先。即先有心中情感,后有眼中景物。
【自由课堂】
为为:老师,这些古诗我们都倒背如流了,那怎样在我们的写作中简单地运用借景抒情呢?
林老师:好,我们来试一下。以“共享单车”为话题,假设你在地铁口,看到路面上堆满了生锈的、东倒西歪的共享单车,你有何感想?
为为:哎,谁来救救“共享单车”?
林老师:不错,老师也会这样想,那现在请你加上景物描写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为为:哎,谁来救救“共享单车”?天顿时阴下来了,太阳也躲进云层了,我的心情很难受,难道“共享单车”的末日到了吗?
林老师:不错,你的文笔有进步。你这段文字有借景抒情的意识,但太生硬,不够自然。老师帮你试着修改下:刚出地铁口,一排排东倒西歪的共享单车映入我的眼帘,它们就像一个个打了败仗士兵,垂头丧气着。我的心一颤:曾经万众瞩目的共享单车去哪里了?我走到一辆锈迹斑斑的单车旁,火辣辣的太阳恶狠狠地照射着地面和单车,它好像在呐喊:“救救单车吧,人类!”单车只是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响。
为为:老师,您这一改,太阳活了,单车也活了,就连人物的情感也直入人心!借景抒情妙!
02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抬头看到窗外一轮明月,内心最柔软的情感被触动,那种朦朦胧胧的思乡之情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
显而易见,这里“触景生情”中“景”与“情”的关系是:景在情先。即先有眼中之景,后有心中之情。
那么,我们来读读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这首小令暗含了两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和触景抒情。诗人漂泊在外,心中本来就有思乡之情,于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这些悲凉的景物仿佛是诗人的化身,也因思乡而消瘦,这是借景抒情。结尾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看到“夕阳西下”,触景生情更生想家之情,这便是触景生情。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自由课堂】
为为:老师,听您讲完我觉得在写作中运用触景生情很简单,比如我可以在作文中这样开头——“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阵寒冷的风吹来,落叶飘飘,勾起了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过去的时光》)
林老师:嗯,你这个开头确实是触景生情,但我们说的“景”和“情”要有一定的关联才能有所触动情感,每一种景都是有它的象征意味的,比如月亮代表思乡,落叶代表时光飞逝,竹子代表顽强的生命力等。你文段前面出现了“寒冷的风”,触景生情生发出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里的“景”与“情”是不是缺少关联。
为为:哦,原来不能随意地触景生情,那我可以把景物换成给人以美好感觉的阳光、暖风等。我修改了下——“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缕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的脸庞,温暖的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杨柳,它像一个受宠若惊的孩子,低下头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呀,杨柳真美!看着它,我想起了若干年前那个幸福的我……”
林老师:太棒了!给你点赞。
03
“寓情于景”,也叫“融情于景”, 它指的是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心生的一种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描写“潮水”和“明月” ,看似与情感毫无关联,但你了解写作背景和通读全诗后,又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景物很明显,但情感却非常晦涩,这里我们得出“寓情于景”中“景”与“情”的关系是:景先而意晦。即眼中之景在先,而心中之意却表达得比较晦涩。
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从第一句到第四句,都在写景,没一句直接写情,我们在阅读中却能感受到作者的兴奋、激动的之情,连猿猴的哀鸣在这里也如音乐一般的美丽。如果我们来了解到这首诗是作者在流放夜郎国的途中突然被大赦,从水路返家的时所写,就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归心似箭的愉悦心情融汇在了写景之中。这就是“寓情于景”。
【自由课堂】
为为:老师,“寓情于景”和前面讲的“触景生情”都是景在先,那“寓情于景”的“意晦”又怎么理解呢?
林老师:的确,两者都是景在先,即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情感。“触景生情”是指诗人描写景物,自然而然地引出情感的抒发;而“寓情于景”是诗人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但如果我们对诗人的遭遇和处境完全不了解,那就不能准确地理解诗人寄托在景物上的情感了。
为为:老师,我懂了。那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是不是也要先了解写作背景,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寄托在“春雨”中的喜悦之情?
林老师:是的,杜甫写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寓情于景的诗作。这其实就是“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为为:怪不得“意晦”了,原来需要我们知人论世,才能理解诗人在景中抒发的情感。
04
“缘情布景”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情景相容,由情画景。即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此时的他归心似箭,于是情中出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接着景中寓情“明月何时照我还”,情景交融。
这里,我们总结“缘情布景”中“景”与“情”的关系是:情先而意显。即先有心中之情,由情画景,情感也就在景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我们接下来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作者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直抒胸臆,可谓是“情先而意显”。
【自由课堂】
为为:老师,“缘情布景”的“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太妙了!我也想在我的写作中运用“缘情布景”的抒情方式。
林老师:你试着运用“缘情布景”来描写你做错一件事后主动认错后的心情,大胆试一试!老师相信你。
为为:好的,我试着写一段我由于迟到撒谎向老师认错的片段——“我站在办公室门口,很犹豫,这时窗外的花儿对我笑:“快去吧,小姑娘,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鼓起勇气走进办公室……当我出来的时候,花儿又在对我笑:“你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我开心地笑了,我的心情从未这样放松过。
林老师:嗯,该片段有“缘情布景”的结构,但缺少细节的描写,就像一颗大树,只有树干,而缺少枝叶的点缀。你试着加入细节描写,例如人物的动作、心理,景物的姿态等。
为为:好,我试试——“我站在办公室门口,不自觉地把头埋得很低很低,我到底要不要去跟老师说实话呢?内心犹豫不觉,正准备敲门,手又立马缩了回去。我忽地抬起头,瞥见了窗外一盆栀子花正对着我,绿色的叶片间点缀着些白花,仔细看时,一朵小花昂起了头,摇曳着脑袋,好似在嘲笑我的胆怯与不诚实。我长吁了两口气,握紧拳头 ,走进了办公室……当我走出来时,心情格外轻松,我有意抬起头,想观赏那朵骄傲的栀子花,它依旧是抬起头,却对我露出洁白灿烂的笑容!”
林老师:很不错,大树有了树干也有了枝叶,景和人都注入了鲜活的情感和血液,可谓是“情中出景,景中寓情”,结尾可以把情感升华一下,加一句——“呀,窗上的栀子花,当你勇敢、正直、谦卑时,天地便大了!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去,诚实的感觉真好!”
为为:老师,谢谢您的引导,我开始对“缘情布景”有了感觉。
同学们,你现在是不是对“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初步的认识? 不管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还是“缘情布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一切描写景物的语言都是抒发情感的语言。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激发同学在写作实践探究“情”与“景”的兴趣。 最后,建议同学们在写作中不要为了“借景抒情”而“借景抒情”,因为景是自然之景,人是天性之人,情是自然流露之情,写作亦是本真之作,只要同学们秉承着真性情、美心灵、善举动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走进自然,与景融为一体。那么我相信,你会在写作中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