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网

亿万家中国年

“家里的电话,刚挂了又打,只问一句,你走哪啦。” ——周深 2023春节公益曲《心归处是吾乡》 今年过年,妈妈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决定买下了飞机票,要去黑龙江大庆过年。我很疑惑:“为什么小姨和小姨夫只是去大庆工作,您就要去呢?让他们回来岂不是更好?”妈妈却没有回答,我只好去“请教”爸爸,但他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去就去呗,见到家人挺好的。”我只好随之一起仓促而紧张地收整行李,但心里一直不解,还抱怨妈妈“太草率”“没计划”。哎……能怎么办呢?可是票都买好了,不能退了呀。 糊里糊涂地坐上了赶往飞机场的车,那是一个寒冬中的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晨雾还未散尽,我当然是又冷又困。心中还有着些许的不满。妈妈好像一脸轻松,从不抱怨,但从头至尾也只有一句话:“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年呀!”哦,妈妈的妈妈就是外婆呀,可是这跟“年”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我仿佛又从中懂了点儿什么。 一路上,从荒芜的黄土高山,到肥沃的东北黑土平原,我坐在飞机上透过窗子俯视地面,却没有丝毫的亲切,满脑子都是累、困和饿。下了飞机又赶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加起来差不多十二个小时的路程,我一直在想妈妈这一“荒唐草率无法理解”的举动的目的。直到处在“天昏地暗中”的我在冥冥之中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到哪儿啦?饿了吗?吃饺子吗?”我清楚,是爸爸在跟外婆打电话。不过一想到饺子,我心里顿时好受了不少。“妈,做饭吧,都饿啦,马上到啦。”开车来接站的小姨夫说道。回到温暖如春的房子里,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庞,恍惚间,我感到浑身突然充满了力量,正在逐渐充盈我的身心。我笑了,和家人一起笑了,欢乐的氛围飘荡在谈笑风生和载歌载舞之间,还有外婆端上来的香喷喷的饺子,感到格外的香甜。 时间一转,来到年三十的夜晚,外公提议出去放炮,当然好呀,我兴冲冲地跟在外公后面一起出去。果然东北的夜是寒冷刺骨的,我一个人站在外公后面,看他熟练地放好炮筒,点燃,再跑到远处去……当满筒星火一瞬地炸响长空时,我在五彩斑斓的光亮下看到外公眼中满含笑意,布满皱纹,泛尽沧桑,但依然幸福温暖,美满安康。一管管的烟花被送到了夜空中,它们用热烈的火花代替了冬夜里没有的漫天繁星,有的温存沉静,有的多彩闪耀,还有的喜庆热情……我立在清冷但充斥团聚的喜悦的寒风里,一点又一点地明白,妈妈口中的“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年”这样一句话。 “快到啦,快到吧,希望就像春天的花;快到啦,快到吧,千言万语一句话,放心吧……”周深的一曲《心归处是吾乡》正是唱进了我的心里,回望那些天的一幕幕,事情虽小,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人之常情;都是些家常小事,但是却富含着中式家庭的自然随和。同时我也懂得为什么爸爸在妈妈订票时那么云淡风轻——祖父祖母去世后,他更加依赖家人和家庭。思想政治课上老师曾说: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可能我们并不是外出工作或求学的人,可是,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虽然我对东北这片土地并不熟悉,但亲人,却是我最亲爱的人。 近年来,通过新闻我也了解到,一些人外出务工求学,过年回家,造就了“春运”的“名场面”。我可以说我就见过,也经历过,在人与人之间的拥挤中,我看到人们焦灼而又兴奋的神情,也有打电话发信息的,无不是一句“到哪儿啦?”“马上到啦!”“饿了吗?”“饿啦!”……今年,家中灯火依旧,饭菜香甜,亲人健康,友人平安。我明白了一切妈妈让我不理解的举动,现在的我也只是刚能够理解,而以后,就有可能亲身体会到吧…… 寻寻常常的亲人对话,注定了与生俱来的血脉之情;红红火火的寒冬腊月,谱写了春秋千载的民族心声;热热闹闹的华夏大地,述说了不平凡的亿万家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