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事物的品格

2019-02-23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767 0 0

课堂回放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师:我们在学习了状物这个单元后,同学们每个人都写了一篇说明、描写一个事物的简短记叙文。在作文里,同学们写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这些事物本来不那么引人注意,但由于同学们看得比较细,想得比较深,能把这些事物的品格写出来,李老师看了很高兴。比如说,XXX同学写的是《路灯》,文章最后说:“我愿做一盏平凡的路灯,给别人带来光明。”XX同学写的《北极星》,他说‘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看见了北极星,就有了方向。革命战争年月里,许多人把北极星当作我们的党’,表达了对党的爱。XXX写的是《歌》,她在文章中这样写:“让我们歌唱战斗的过去,歌唱幸福的今天,歌唱美好的未来。”还有好多,从同学们的这些作品里,我感到同学们写的这些事物是美好的,写这些美好事物的小朋友的心灵也是美好的。

这次,同学们自己命题,大家首先交流一下,你写什么,我写什么。

(指名一组学生汇报。)

生:我写“铁”。

生:我写“蜡烛礼赞”。

生:我写“石灰吟”。

生:我写“太阳礼赞”。

生:我写“北极星”。

生:我写“小石子”。

生:我写“路灯”。

师: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以外,还有写‘红”,写“绿”,写“粉笔”,写“灯塔”,写“航标灯”,写“火柴’,写“石油”,写“砖”的等,李老师给你们统计了一下,一共有l9个不同的题目。有好些同学的作文进步了,例如××是新转来的,这次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再比如xxx、XXX等同学你们也高兴。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次作文指导课上,李老师向你们提的写作要求是什么?还记得吗?写一个事物要怎样写?记得吗?

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事物的品格。

师:哪个同学再说一遍?

生:要突出事物的特点,写出事物的品格。

二、讨论实例,进行点评

师:好的,上一次要同学们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事物的品格(边说边板书:抓住特点,写出品格),好多同学在文章里确实是抓住了特点、写出了品格,但也有同学因为特点没抓住,就没有很好地把品格写出来。现在,我想读一下某个同学的一段作文,看看他有没有抓住特点。他写的是《火》。

“火,能驱赶野兽;火,能照亮黑夜!奇妙的火呀,它是我们祖先生活的需要!祖先们白天黑夜看着它,不让火种熄掉……”

不要受他的影响,你们说说看。火的特点是什么?再看他有没有抓住特点。

生:我觉得火的特点应该是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师:还有呢?

生:我觉得火还有一个特点是——有象征意义。

师:象征意义不是火的特点,是由火的特点引申出来的。火,我们大家都见过,火怎么样啊?

生:火能燃烧。

师:燃烧,这是火最主要的特点,燃烧以后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明,是不是?他写的是:“火,能驱赶野兽;火,能照亮黑夜!“是祖先生活的需要”,那我们现在需要不需要哇?

生:(齐)需要。

师:我们现在仍然离不开火,没有火我们的饭怎么熟呢?是不是?所以说,“驱赶野兽”、“祖先生活的需要”是不是火的主要特点?

生:(齐)不是。

师:火有许多特点,他没有抓住火能燃烧的主要特点。你们再听几篇文章,看看怎么样。XXX同学写的是《太阳》:

太阳,人类是不能缺少它的。没有太阳,地球上将是一片黑暗.人们得不到光明,得不到温暖;有了太阳,到处是一片光明,人们生活在大地上,觉得很光亮,很温暖。太阳,你是那么无私,把光明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太阳,你总是愿意为人类服务,为人类效劳,甚至到了夜晚,仍把光亮传给了月亮。

这段怎么样?所写的是不是太阳的主要特点?

生:他抓住了太阳的特点。

师:抓住了太阳的什么特点?

生:太阳不仅给人温暖,还给人光明。

师:他有没有把太阳的特点写出来?

生:(齐)写出来了。

师:我们人类不可缺少太阳。再比如xxx,他写的是《路灯》,他这样

写的:

啊,路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在你投射的灯光下悠闲地散步,驱散了一天的疲劳;上夜班的工人们在你投射的灯光下精神抖擞地走向工作岗位,为现代化作贡献;求知好学的叔叔、阿姨们在你投射的灯光下,大步流星地奔向业余工大。路灯,你总是站在街头巷尾,为多少人照路,为多少人送来光亮。

你们觉得怎么样?路灯的特点有没有写出来?

生:写出来了。

师:路灯的特点是什么?

生:路灯的特点是夜晚为过路人照亮。

师:对,夜晚,默默无闻地为过路人照亮。这是路灯的特点。我们再来听听XX同学写的《北极星》。他先写他爸爸教他观察北极星。他根据爸爸教的方法找到了北极星:

我看到了一颗明亮的星,美丽的星,一颗闪烁着神秘光彩的星。啊,北极星,旅行者的知音。每当迷途的旅行者看见你,你就给他明辨方向,使他增添无比的勇气,安全到达目的地。

他写出了北极星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了北极星能给人指方向的特点。

师:像刚才XXX、XXX、XX写的,就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是不是?抓住了特点的是不是就只他们三个同学呢?不是的,很多同学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介绍了。现在,同学们可以相互问一问,交换看作文。

你们怎么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呢?

生:(写北极星的同学)我仔细地观察了北极星。

师:在写之前你们有没有注意观察?

生:(齐)注意了。

师:哪些同学仔细观察了,举举手?(学生纷纷举手)噢,我们都观察了,那就讲吧!

生:我观察的是蜡烛,因为我们那儿经常停电;还有,在写作文前一天,正好停电,我点起蜡烛来观察。

师:李老师从XXX的作文里看出她观察了,是注意看的。有的同学看得比较细,有的同学看得比较粗。刚才XXX同学说她观察了,我相信,从她的作文里就可以看出,你们听,她是这样写的:

晚上,我正在写作文,忽然停电了,这时,我多么需要灯光啊!我想到抽屉里有一支蜡烛,就把它拿出来点燃后放在桌子上,继续做作业了。

(指点:这儿引出蜡烛。)

作业做完后,我抬起头凝视着蜡烛。一阵微风吹来,蜡烛那微弱的光跳动了几下,看,那雪白的墙上映出了蜡烛跳动的影子。这时,我看到离我不远的地方一片漆黑,而我的身旁却是明亮的。我看到蜡烛油一滴滴地往下滴,不禁想起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来电了!”我打开电灯,啊,电灯好亮啊!妈妈吹灭了蜡烛,又把它收进了抽屉里。蜡烛,你清瘦的身躯,并没有电灯那么明亮,一点儿也不惹人喜爱,可是当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挺身而出,宁愿牺牲自己短暂的生命来为人们换取光明。

(学生自发地写出在观察事物时的感受,并非空话,这对他们将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个重要基础。)

师:你们看,蜡烛的特点写出来没有?宁愿献出自己短暂的生命来为人们换取光明,对不对?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XXX同学是观察过的,而且还看得怎么样?

生:看得仔细。(师板书:观察仔细。)

师:对,XXX同学平时就注意观察蜡烛,前天晚上做作文时刚巧停电了,她又拿出蜡烛观察,周围是黑的,她的身旁是明亮的。“凝视”这个词说明她看得细。还有XXX同学,他写的是火柴。XXX你观察火柴了吗?

生:观察了。

师:李老师看出来了,他也写得不错。他是这样写的:

火柴黑黝黝的脑袋,细而短的身躯,这样藐小的火柴竟能点燃物体。

火柴是细小的,黑黝黝的脑袋,细长的身躯,首先把外形的特点写

出来了。后来他又讲了:

我又划燃了一根火柴,我注视那跳动的火苗,一阵风吹过来,火灭了。不,还有一点儿光亮,就像一粒细小的红宝石在闪光。

抓住了特点。火灭了,火柴头还是红的,他打了个很生动的比喻,“像一粒细小的红宝石在闪光”。所以,从这里说明他看得很仔细,其他同学想想,自己有没有看得这么细呢?发了本子以后再对照对照。我们只有看得细,才能抓住特点,仅仅看得细行不行?X X同学,把你前面两段读一读,看一看是否看得细,就能抓住特点?

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歌》

我很喜欢唱歌,少年时我就唱着少先队队歌,蹦蹦跳跳地往家跑。这是我最爱唱的一支歌,我在学习之余常哼起它,增添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劲头。在抗战的年代里,我国的青年都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这些富有历史意义的歌曲。当勇敢的中国人民唱起这些歌曲时,一颗颗爱国之心在激烈地跳动,一团团爱国之火在熊熊地燃烧,“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的胸膛。

师:好,她后面写的是全世界人民高唱《国际歌》,为实现“英特纳雄耐尔”而奋斗。你们想想,这是不是光靠看的呢?现在还是从你们自己的作文里找答案,到底怎么去想呢?许焰同学写的是《红》,她怎么想的呢?开头从小时候写起,我们来读一读她的作文:

我小时候总喜爱攥着一颗红五星睡觉,只有攥着红五星睡才能睡得甜。早晨用红牙刷刷牙,用红毛巾洗脸。每当我看到红颜色,总是用小手指着,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看,你看,红的,红的!”我还爱穿红衣服。五岁的时候,我就会用红颜色的笔画出美丽的图画,爸爸妈妈见我这样喜欢红,就给我起了个像红一样的名字‘焰’,火焰嘛,是火红火红的,我爱红。

下面就讲了,红是那么灿烂,那么鲜艳。讲到黑夜,讲到严冬,到处有红的足迹,然后她又说:

看,太阳是红的,它给人以温暖;看,花儿是红的,它给人以美的享受;看,旗帜是红的,给人鼓舞,使人精神振奋。

师:你们看,她是怎么想的?想得怎么样?展开了什么?

生:她展开了联想。

师:对,她展开了联想(板书:展开联想),所以文章的内容就丰富了。

你们再听××同学写的《小石子》,先定颜色、形状,他说:

小石子,不像贝壳那样叫人爱不释手,不像碧玉那样美丽无瑕,不像夜明珠那样透明光亮,但是它那无私无畏的精神却比那些珍宝更美丽,更崇高。

还有一段,也跟这差不多。他们在想的时候还进行了什么?

生:进行了排比。

师:怎么是“进行了排比”;排比是一种方法,应该是运用了排比这种方法。思考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的方法上进行了对比。

生:进行了比较。

师:对,进行了比较(板书:进行比较)。现在,我们再看看,XX同学写的蜡烛。你看他是怎么写的,和前面XX同学写的有点相似。

停电的时候,爸爸就拿出蜡烛,点着了。火光在屋子里闪耀,使我们看到了一切,烛光在闪动,蜡烛油从顶端淌下来,我凝视着蜡烛,心里的敬意油然而生:蜡烛哇,你为别人点燃自己,不多时,你就会变成烛灰;蜡烛哇,你是这样的毫不利己,专为别人发出光亮。

他在思考的时候,怎样使自己想得比较深,采取了什么办法?这和我们课文里学的法布尔的《蝉》一课那样,他怎样?

生:他提出了问题。(师板书:提出问题。)

师:提出问题以后,因为你要解答问题,就必须往下想。除了提出问题以外,还有一点我本来不想讲,但有个同学已经运用了,他说:怪不得古人用这样的诗句来赞美‘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这就是引用了诗句格言,同学们运用了联想、比较、提出问题、引用名言等方法,就使自己想得怎么样?(总结学生的写作经验,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特别容易接受。)

生:(齐)深。

师:所以要会想。刚才念的几段文章就想得比较深。他们从现象看到了什么?

生:从问题的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就是由表及里。(师板书:表——里)

师:这样就想得深了。我们要记叙或描写一个事物,要仔细观察,观察是个基础。只有看得仔细,才能抓住特点。要抓住它的特点,写出品格。袁丹同学写的是《绿》,写得很美,很有自己的想法。

生:(袁丹朗诵自己的习作。)

绿

赤、橙、黄、绿、青、蓝、紫,你最爱什么呢?我最爱那朴素的绿。当我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到郁郁葱葱的树;当我走在湖滨的长堤上,看到那碧玉般的莲叶;当我走在泥土味的田埂上,看到那绿油油的蔬菜时,不禁对绿产生敬慕之心。

绿,你象征着生命、希望,充满活力。勤劳的农民看到那一片碧绿的庄稼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就仿佛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心里充满了喜悦。

绿,你是春天的标志,你驱走了寒冷的冬天,给人们带来了温暖,“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精神焕发地投入新的工作。

当人们走进繁花似锦的公园,谁注意到“藐小的”绿叶?“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但是你没有夸耀自己的功劳,却谦虚地低着头,默默无闻。

绿,我敬慕你,我要像你一样让自己的少年时代充满活力,甘愿做陪衬红花的绿叶。

生:(马知路朗诵自己的习作。)

无论是家庭还是工厂,或者是军队,到处都少不了铁。当你来到油田,你会看见一座座钻井架拔地而起,那是铁做的;当你来到工厂,一台台机器发出隆隆的声音,那也是铁做的。

其实,人类早就开始利用铁制造工具和武器了,如做成镰刀、斧头和刀剑等,进行生产和战斗。

随着科学的发展,铁的用途越来越大。

铁,炼钢工厂把你熔化,炼成钢,你更加坚强。难怪人们用你来比喻坚强的战士。我们看到铁,就想起刘胡兰、江姐、邱少云……他们为了解放全中国,面对凶狠的敌人,大义凛然,就像钢铁铸成的一样。

铁,你值得赞美。你虽然没有彩虹那样绚丽,没有月亮那样皎洁,没有珠宝那样耀眼,但你那坚强的性格,谁能比得上呢!?

师:他们两个一个写了“绿”那么轻柔,一个写了“铁”那么刚强。你们看看,他们想得深不深?采取了什么办法?听出来没有?

生:他们用了排比的写法。

生:袁丹用了比较的方法。

生:马知路展开了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师:联想到邱少云、江姐——

师:联想到江姐、刘胡兰是确切的,联想到邱少云就不那么确切。邱少云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你怎能说他是“为了解放全中国’?如果说是解放全人类那就对了。

生:袁丹同学也提出了问题:“赤、橙、黄、绿、青、蓝、紫,你最爱什么呢?”

师:你们觉得这两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生:很好。

生:他们两人在“当……”后面没加上“的时候”。

师:你听得很仔细。从同学的作文片段和刚才两个同学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要想得深一点儿,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这样使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就能把它美的品格写出来了。如果你在写作前通过观察和思考抓住了特点,也了解了它的品格,那你怎么把这些反映出来呢:还要准确地用词。我觉得在这次作文中,有的同学用词还不够准确。

(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纠正有代表性的用词错误数例。)

师:课下请你们再写一篇状物的习作,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事物的品格,题目自己拟定。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事物,“状物,’是小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才能把“状物”的文章写好呢?在这节课中,我以学生的作文为依据,师生之间展开有针对l生地讨论,最后使学生明白,要想写好“状物”的文章,就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事物的品格。要想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事物的品格,就要仔细观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事物的品格,把“状物”的文章写好。

(本文选自《名师这样教作文》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