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阅卷心理 不丢冤枉分—《考场作文指迷》(连载一)

2019-01-25 01:07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905 0 0

 贺云飞

    考场上写作文,我经常说是“撞大运”,创作状态是一个问题,阅卷老师的偏好也是一个问题。今年就出了这样一件事:《华声》杂志突发奇想,高考一“杀青”,即邀请了7位“鬻文为生”的知名作家,同场PK高考作文。结果被多年参加高考评卷的长沙市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周玉龙给出的评价是:“只能算中等,个别甚至在中等偏下”的结论。还有那位已经出版了七部长篇的全国著名的小作家蒋方舟,据说参加高考时写的文章也不怎见得好,这些现象大概也佐证了我的这句话。

    创作状态、创作灵感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又走了,有时考场上它不来,考完了它来了。这个事太诡异,我说不清楚。今天只与大家分析一下阅卷老师的心理,尽可能在这个问题上不丢冤枉分。当然作文评分与判数学卷不一样,标准有一定见仁见智的随意性。但是此洞察评卷老师的普遍心理,对获得理想成绩很有帮助。

    1、先入为主是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的普遍心理,阅卷老师也不例外。一张试卷摆在面前,字迹是否清楚,卷面是否干净整洁,是第一印象。当阅卷老师看到一份字迹工整的试卷时,视觉产生好感,便会情不自禁地多给几分。如果看到卷子上错别字多,字迹不清、字太小,中间还夹着几个英文字母(不少评作文卷的老师不一定认识外文),让人难以辨认,心里肯定不舒服,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少给几分,因此应高度重视卷面整洁的问题,避免丢掉印象分。

    2、面对一篇作文,如果语言流畅,用词准确,阅卷老师读第一遍时,就会产生喜爱之情。因此在考试时必须避免用词不当、标点不对、罗嗦重复、意思不准等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只有词语华丽才可能得高分,有的故意卖弄知识渊博、思想深沉,用一些生癖的词语,结果弄巧成拙。所以在遣词造句时多用短句,无十分必要或有十分把握不要用太长的句子,修辞手法一定要用得得体,如果没有把握,宁可不用也不要用错。

    3、同一个话题,出现内容雷同、千篇一律在所难免,老师看得多了不可避免地产生“腻”的感觉,因此越是后面阅的卷子越可能吃亏,形成了一种不自觉的不公平。为避免老师有腻味之感,必须“求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多给几分。

    4、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阅卷老师如果阅到情感真挚的文章往往也会热泪盈眶,如果考生的文章能打动了老师,老师受到了感染,产生了同情或者共鸣,岂能不给高分?因此要把文章写得情感丰富,感染力强,不能太过空洞。

    5、假、大、空的文章总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的考生不顾自己的生活实际,胡编乱造,写出来的文章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有的妄谈大主题,内容空泛,举例陈旧,阅卷老师自然不会喜欢这样的文章。因此文章中至少要有一个精雕细刻的细节,至少要营造一个亮点,有一点文学性是非常必要的。

    6、人常说:“文题善,佳作成一半”,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标题。如果有一个好标题,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非给多打几分不可。有的考生看见试卷上的话题就不再为自己的文章拟题了,有的在拟题或文中加小标题时不认真推敲,结果拟出来的题不能统领全文,或者缺乏文采,引不起阅卷老师的注意,自然就无法得到高分了。

    7、阅卷老师特别青睐紧扣话题的有文采的文章,一遇偏离话题的文章就摇头。有的考生不认真分析引语或提示语,更不静下心来打一打腹稿,理一理思路,写起来很随意,写着写着就不由自主地偏离了话题,写了些与话题毫无关系的事,断送了文章的半壁江山。

    8、阅作文卷的老师大都对文章的体裁是很重视的,尽管近年来考场作文都是文体自定,但并不是不要文体,有的考生对自己究竟用什么文体心中无数,写出来的文章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老师自然不会慷慨地给几分。有的同学习惯于用三大体裁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文学性,发展等级分就得不上。

    9、开头和结尾是很重要的,文章开头简洁明快开门见山,并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一下子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并和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成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之势,必然会提起评卷老师的兴趣。

    综上所说,在备考时,我们不能只重视写作文的水平提高,还要了解一下阅卷老师的心理,尽可能投其所好把应该得到的分数得到。

       (作者简介:贺云飞,内蒙古自治区小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小作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主席,著名作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