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抓住命题作文的命脉

2018-12-27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959 0 0

   命题作文是最常见的一种命题形式,常见的命题作文有两种形式:一是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直接以一个短语或词组出现。这种形式限制较少,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题中的导语或提示语,对写作材料的选择、立意的确定有明显的暗示作用。不管哪种形式,写前认真审题,寻找打开作文之门的钥匙是写命题作文最重要的事。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审题方法:

一、添枝加叶法

    这种方法是在原题的前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旨的目的。如写《心愿》这个题目,可以在《心愿》前面加上“我”、“妈妈”、“班主任”等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愿》、《妈妈的心愿》、《班主任的心愿》等,文章内容就很容易地确定了。当然所添的枝叶只暂存在心里或是草稿纸上,不可在试卷上改变原题。

二、找“题眼”法

    “题眼”是指命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文题的“眼”一般是偏正结构的词组或句子中“偏”的那部分。我们要重点对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偏”的那部分进行深入思考,自己的文章才不至于剑走偏锋。

    如,题目《世界因你而精彩》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其主语是“世界”,谓语是“精彩”,状语“因你”是修饰谓语“精彩”的偏的部分,就是本题的题眼。“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如“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世界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你)而精彩”等。当考生明白了题眼是“因你”,也就明白了写作的重点是什么了。

三、探究寓意法

    有一些带有比喻或象征性的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应弄清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把其寓意及背后的象征意义探究清楚才能明白该写什么。

    如,题目《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枝加叶”的办法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青年人的肩膀”等;虚指时,就要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比喻义、象征义,将肩膀“依靠”、“担当”、“承受”的责任、勇气等内涵探究出来,或化实为虚,或抽象概括,或引申联想,写出既紧扣文题又有深度的作文来。

四、以问领想法

    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来打开思路,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周密而深入地确定中心思想。如,题目《走出这个圈子》可通过以问领想,打开思维的闸门:

    一问:这个圈子是怎样的圈子?答: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

    二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答:因为这个圈子困扰、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

    三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理智的选择。

    四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这样一步一步追问下去,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只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题目《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的形象或事物,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也是考验;战场是考验,考场也是考验;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是考验,取得成功得到奖赏也是考验……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得出“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的中心思想。

    “化意为象法”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为避免“象”之堆叠,应该透过分析,让“意”与“象”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六、正反思维法

    分析研究文题,尤其是中性题目时,要注意运用正反思维,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一分为二地看待,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如,题目《弯曲》一方面要看到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要能屈能伸, 既要像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那样了不起的“弯曲”,也要鄙视革命队伍中叛徒的卑躬屈膝、汉奸的奴颜婢膝、小人的溜须拍马等卑鄙的“弯曲”。这样一分析,我们的思维就有了思辨性,深刻性,如何写这个题目,就心如明镜了。

七、解读导语法

    有的命题在前面加一段导语(提示语),导语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信息。充分探究材料内容,解读导语信息,就可以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如文题: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之前的导语中列出了“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这就意味着,命题对考生的立意有了一定的限制——你既可就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谈“意气”,也可只取其中一个义项来谈“意气”,但不能脱离命题这三个义项而随意发挥。

    以上介绍的是命题作文的几种常用的审题方法,在作文时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