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主张,介绍自我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的目的是“劝说读者与作者或演说者一道端正态度或采取行动”。好的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功能,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或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一、精彩开头,吸引听众
好的开头能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下面演讲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开头先交代演讲的背景、缘由、使听众很快了解演讲的目的,从而专心听讲。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开头——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为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作者首先表达对活动主办方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接着说明自己写《怀念》一文的初衷,由此转入演讲的主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这个开头亲切自然,使听众能够很快进入状态。
有的开头开宗明义,开场就揭示演讲的中心或重点,使听众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演讲的主题上来。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的开头——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闻一多在演讲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令人震惊的罪行,亮明自己的观点,表达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情感。
演讲稿的开头还可以提出问题,引人关注;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引入正题,唤起听众的兴趣……同学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头。
二、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一篇好的演讲稿必须要有鲜明的观点,清晰的思路,合理的行文结构。如:《我一生的重要抉择》一文,作者王选讲了自己的六个重要选择,并用了很多的事例加以佐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运用层层递进的结构,首先提出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然后引出传统教育的“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联系起来,之后,又将眼光放在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弊端,最后又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一般来说,演讲稿多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结构,也可采用对照式,即先对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针对听众,有的放矢
任何演讲都应有的放矢,所阐述的问题应是听众想听的,所说明的道理应是听众迫切需要明白的。演讲的针对性越强,它的价值就越大。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很明白,演讲现场主要有两类人,一是特务,二是青年学生。
前者主要是来会场捣乱破坏,寻衅闹事,并借此恫吓青年学生。闻一多先生对其毫不留情,痛斥其卑劣行径,揭露其无耻阴谋,给特务的嚣张气焰以迎头痛击——“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这充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对学生,闻一多先生则鼓舞其斗争的信心与勇气,精辟透彻地分析并指出反动派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号召青年们勇敢地起来战斗,争取自己的权益。
四、锤炼语言,生动感人
演讲稿的语言要通俗、生动,这样才能为听众接受,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1.多用短句。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就是多用短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
2.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1)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这成什么话?”“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愤怒与斥责,引起听众的思考与感情的共鸣。
(2)也可适当穿插一点幽默、讽刺,或采用影射、讽喻、双关等手法,可活跃气氛,调剂节奏,增添情趣,强化表达效果,如王选的《我一生的重要抉择》一文中,“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叫老王”。这些语言风趣幽默,让人印象深刻。
(3)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歌赋,能够发人深思,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
五、结语有力,韵味十足
好的结尾能给听众以信心、力量,使他们受到巨大的鼓舞。结尾可以概括中心,使听众能有清晰完整的印象;可以提出问题,给人留下思考空间;可以抒发感情,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给人鼓舞。
如《最后一次讲演》的结尾:“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表明作者以身殉志的斗争决心,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再如顾拜旦的《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一文的结尾:“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结尾以自然景象比喻奥运的发展,展现了奥运美好的前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