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情感佳作的三大亮点
2020-04-15 00:00 发布
古语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广大中学生而言,“源头活水”就是我们的生活。说具体一点儿,是身边的时代风景,是家庭的温馨故事,是自己刻骨铭心的记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真实”只是取材的基础,“鲜活”而“独特”才是取胜的关键。那些让人忍俊不禁、别人“打死也想不出”的好内容,才有可能让人怦然心动。2019年中考佳作里的这两则材料,会让你“一见钟情”: 例1:我对着同桌第N次下决心:“我要做淑女!”同桌用含情脉脉的眼神儿盯着我,仿佛我是一只来自江北的狼,三秒后他干笑着说:“敬姨,我一定支持你。”由于本姑娘人缘极好,一声令下,无数份“淑女守则”铺天盖地向我扔来,教室里白茫茫一片,我在风中唱道:“北……风那个吹……计划……那个飘……”(荆门考生《这样玩真好》) 例2:孩提时代,我对半班戏的兴致并不高,曾祖父坐在屋前听戏时,我便找小伙伴踢房子,在孩子的欢笑声中,曲调时而模糊时而清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接触了很多有名的剧种,但最喜欢的还是乡间戏台上流传的半班戏。它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那快乐的童年。(江西考生《钥匙》) 前者让人忍俊不禁,作者若不是会玩会嗨的女生,文字哪会如此妙趣横生?后者则让人耳目一新,往事若不触及灵魂,又怎么能够将赣州的地方戏写得如此情深意切? 考场作文,要学会用细节来表达情怀。有的时候,一个细节便足以让人潸然泪下,并让文章走向成功的舞台。纵观2019年中考情感类满分作文,细节描写几乎是它们共有的亮点。在这些文章里,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感恩的鞠躬、一声温暖的问候、一回紧紧的握手,便能够收到不说情而情已满文、不言爱却爱已溢篇的效果。“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正是细节的魅力。 例1:当我睡眼蒙眬地赶到田头,父亲已把靠近路边的麦子割倒几十捆了。他正坐在麦捆上休息,身旁几把昨晚就已磨好的镰刀,在早晨的阳光下闪着阴森森的寒光。父亲背着手,沿着田埂察看他的麦子,仿佛在检阅一队队威武雄壮的士兵。只见他掐下几株麦穗,在掌心里搓开,吹去糠皮,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嚼着,脸上漾着一种微醉的笑意。(淄博考生《你劳动的样子,真美》) 例2:站在奶奶家阳台上,轻轻伸手就能摸着那嫩嫩的花瓣。那个时候的她,总爱握着我的手,怕我吃不饱似的,不断从箱底拿出饼干之类的美食,递到我手上的时候,还会笑着补上一句:“慢慢吃,待会儿拿点儿带回家。”她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又深了许多,眼睛眯着,就像那树上的桂花,别有一股淡然脱俗的韵味。(徐州考生《永远不变的情思》) 满分作文里的这两个片段,虽然内容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片段1通过“掐”“吹”“放”“嚼”“笑”等动作,将父亲劳动时的幸福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片段2通过“握”“拿”“递”“笑”等动作,以及奶奶的神态描写,将祖孙之情刻画得充沛动人。 借景抒情,是记叙文中较为常见、容易出彩的抒情方法。在行文过程中,可以从景物描写中引出故事,可以在叙事时引出景物描写,甚至让人与景在文章里交错出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收到景因情生、情随景到的写作效果。下面这两个片段,情感含蓄美好,语言妙笔生辉。
例1:霓虹灯下,花坛里的雏菊显得更柔和,并散发着清香。猛然,她看见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母亲憔悴的身影,提着她的书包显得那样瘦小。(绍兴考生《黑夜里的风景》) 例2: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母亲只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袄,坐在一张小板凳上一边等我,一边织毛衣。纤细不白皙的手指在针线中来回穿梭,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打在毛衣上,在母亲的脸上留下一层光影晃动的圆圈。寒风吹来,母亲的发丝被扰乱了,但她依然一动不动地立在风中,宛如一座雪雕。(福建考生《最好的作品》) 这两段文字描写母亲的生活画面,都巧妙地借助了景物描写。前者描写雏菊的“柔和”与“清香”,暗示了母爱的温暖与美好;后者描写月光下的情景,再现了母亲的勤劳与母爱的细腻。两个片段,含蓄典雅,情感浓郁,读来令人动容。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