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五单元《写出小伙伴的特点》教法交流

2018-10-27 21:24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720 0 0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5bd469106d1e3.jpg


《教法交流》


    要把人物写出特点,其实这是一个难题,许多小说家也在抓耳挠腮。在已经出版的大作中,真正能把人物形象立住的作品,亦是凤毛麟角。《水浒传》中108位好汉,个个性格鲜明,让读者过目不忘,所以它才成了不朽的名著。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已、阿Q、闰土、祥林嫂等,这都是经典的文学人物形象,小学生要学到这一步,没有可能性。

    所以我不太建议老师们一说写人,就要以李逵、猪八戒、闰土做例子,这样不切实际的过分拔高要求,让孩子们觉得写人这件事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

     最常见的小学生写人是“贴标签”法,给人物贴上“快乐的”、“善良的”、“乐于助人的”……这些标签,然后在标签下写一个注解(即举一个例子,往往这个例子也极其的概括,没有细节内容),这就算是写人的文章了。老师们觉得学生写得空洞,于是再拿出孔乙已做例子,看鲁迅先生怎么写外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洗。”,然后分析说就这廖廖几句,就写出了孔乙己生活的拮据与他的慵懒,写出了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迂腐可笑的性格云云。但是如此分析一通,学生们还是写不了。

    告诉孩子们几句能够听懂的话。


    第一句:只写你能看得见的东西。


    举个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一句话做例子——“他上课不认真听讲”。

    这是你眼睛里看见的吗?不是!你看见什么了呢?你看见的情况也许是这样——“上星期的语文课上,老师正回头在黑板上写字,他悄悄地撕下作业本上的一张纸,写了一行字“我是大乌龟”,然后悄悄地贴在了前座王海民的背上,引得后排同学的一阵低笑。老师回头问:“你们笑什么?”他赶紧把那张纸取下放回桌子里,然后坐得端端正正,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这才是你看见的,你通过看见了这样的事,得到了“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结论,所以“他上课不认真听讲”已经是被作者经过思维比对、抽象加工过的信息。告诉同学们,类似“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这样的话我们不写,只写你看得见的东西。

    再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就让学生面对着那个人写,就像美术生写生那样,是什么写什么。若是小眼睛单眼皮就照实样写,不强调修辞也不强调什么好词好句,只是尽可能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这个人物的形象,把眼前的图像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


   第二句:只写与主题有关的东西。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人是很复杂的,用标签贴是贴不完的,一个开朗的人也可能正处在郁闷、焦虑中,一个在别人眼里大公无私的人在某一时刻可能也会产生贪念。无论我们写谁,如果不加选择地全景式地记录他的生活,一是做不到,二是即便做到了,也成了一篇文字垃圾。

    告诉同学们,只写与主题有关的事。即便表面上看上去与主题没有直接关连,但内在也需要有关连。

    后面半句话有点难懂,小学生可忽略掉不看,只记住前半句就好了。


    第三句:多问几个“怎么就算”。


    这个内容在我写的《怎样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文章中已经说过,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查看一下之前的那篇文章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