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来,状物与写景从写作训练的角度上说,基本上是一回事。无非“物”是小景,“景”是大“物”而已。因此教学的重点还是要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第一步仍然是——分解开。
也就是说,要把一个完整的观察对象分解成若干部分。这句话说起来很易,但真正能变成学生的观察习惯可能需要一个阶段的训练。
如果这个观察对象是一个静物,那么分解的方法就有以下几种可能:
1.从结构上分解——能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能不能再分解成几个小部分。
2.从形状上分解——能分成几种形状?
3.从颜色上分解——这个物品有几种颜色?每一部分都是什么颜色?
4.从材料上分解——这个物品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果这个物品不是使用的一种材料,那每一部分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5.从用途上分解——这个物品能做什么?而每一部分又起什么作用?
如果观察对象是动物,那么它的外貌观察可以仿照静物观察来进行,但是生活习性的观察可能就需要从时间轴上来分解,把动物一段时间的活动切成一个一个的镜头,每一个镜头就是一个静止的画面,每一个画面就是一个观察对象,这样的分解使学生有了能够操作的方法。
那如果观察对象是一个景区呢?原理也是一样,把这个大景区分解成一部分一部分来观察。
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为例,那么大的景区一眼望不到头,不用着急。先把它分成——内廷与外朝两部分,而外朝部分再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中路再分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这么分解开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观察的信息量就会放大,就有了观察的入口,接下来的事就比较容易做到。
当然如果不加重点、不按顺序地观察并成文,文章会混乱不堪,也没办法阅读,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三个步骤:找特征、按顺序、有重点。
关于后续三步的操作方法,我们在许多场合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描述,完整地说起来话太长,建议您浏览一下小作家网“教学交流”这个频道的其他文章,详细了解一下我们的观点。
特别要说明的是,既然“景”是大的“物”,那么就需要分成不同的观察点来观察,而这些观察点需要在作文中随时交待清楚位置,这就叫移步换景。它大致属于时间顺序的范畴。
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融情于景、因情造景、移情于景、以情托景等等,这些都是一些高级技巧,我一直主张作文教学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不能用作家的标准去要求那些刚刚开始文学启蒙的学生,因此我不提倡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过对于一些天才学生偶有这样的表现,我们还是要加以鼓励。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