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寒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假期嘛,不就是用来休息的吗?不然为什么叫寒“假”暑“假”呢? 在这种认识背后,有一种潜台词: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不得不做的事情,因此,提到寒假暑假,潜意识里觉得主要任务就是休息,甚至是放纵。 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寒暑假里都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尤其是寒假的松懈,因为过年的缘故,拥有了天然的合法性。 这是一种机械的生活,仿佛工人上班,白天不得不和冰冷的机器打交道,为了赚取工资养家糊口,夜晚才是属于自己的时光,喝酒、刷剧,总之放纵一番,以弥补白天的亏欠。 然而我们忘记了,人本质上是学习型动物,学习是我们的天性,也是我们的存在方式。这意味着,学习本身就是快乐之源,快乐是伴随着学习的副产品。因此,平时的学习生活,本应该就包含了快乐。当然,也包含了痛苦,没有痛苦作为营养,快乐也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寒假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说,学期内的存在,是一种学习型存在,那么寒假的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学习型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寒假的本质,是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学期内的方式建构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或者换句话说,生存和发展是生命唯一的主题,寒假与学期内的区别,就在于生存和发展的样态不一样,但本质并没有变化。 一般的寒假作业有一个误区,这个误区表现在:作业内容,要么是上学期学习内容的复习,要么是下学期学习内容的预习。 如果一个学期的学习是高效的,为什么寒假还要重复学习?! 寒假的作业,应该与平时的作业很不相同,甚至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平时的作业,因为各种原因,大体上有几个特征:单一化、浅学习、高频率。那么假期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学习、长时间沉浸。 什么意思呢? 多元化/个性化的意思,干国祥老师有一篇文章——《暑假是用来拉开差异的》一文中已经讲过了。学校学习是高度同质化的,尤其是指向教材的,而假期的学习,则可以指向更为丰富的生活。 例如—— 1.某项兴趣爱好。 2.某项实用技能(例如烧菜)。 3.围绕着旅游开展的学习,使旅游不仅仅成为旅游。 4.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开展研究。 5.研究自我管理并付诸实践。 …… 深度学习的意思,是假期的学习可以保持高难度,高挑战。在学校里学的是一篇篇课文,假期就可以挑战经典。在小学,除了必须完成海量阅读外,还可以挑战经典阅读和写作,哪怕是一二年级学生,也可以尝试挑战安徒生童话的长文挑战。中学生,可以在人文社科领域做一些集中的阅读或研究。这些在平时缺乏大段时间,很难坚持,但假期可以。英语也一样,可以挑战电影,或整本书。 长时间沉浸就不用说了,惟有假期才有可能。 如果是学校布置的作业,那么要特别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学习内容要与学期内的内容区别开来,二是要有选择性,包括难度、数量、类型的选择。 寒假应该怎么学习? 高控制和放纵,或者冷热循环,是最糟糕的假期,把一个好端端的机会,变成了无休止的博弈。 在高中以前,我也反对家长简单地送到补习班,除少数例外,这仍然是低效的学习方式。 因为在学期里,学习都是集体发生的,讲什么自我管理?学生是被安排好的,哪有自我管理的机会?顶多是提升效率罢了。但在假期里,学习有可能以个体为单位发生,这是特别好的机会,不能图省事浪费它。 前面讨论了学习内容,那么,接下来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让孩子体验—— 1.深度学习。 2.个性化学习。 3.自我管理。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在经历一个重要学习:如何跟孩子健康地沟通,成为孩子的帮助者? 这是一个和孩子共同设计、试错的过程。如果有老师参与进来,就完美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有可能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包括反馈)下,自己找到生命的节奏,学习的节奏,从而有可能真正地走向热爱。 没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孩子,无法在未来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而在今天的校园里,极少有孩子拥有这种能力;没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也无法在未来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而假期,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这些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开始的时候,但是,值得挑战。毕竟,还有好些个寒假和暑假呢,不必着急,也浪费得起。 要不,试试?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