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孩到底喜欢做什么(家长必看)

2020-01-11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3396 0 0

寒假前,请花大量时间确证一件事。这件事就是:知道小孩到底兴趣什么,真正兴趣是什么。

不要惊讶,你得花大量时间重新确证:你的小孩究竟喜欢什么?之前你所了解的,也许有太多你的希望,你的理想,甚至你明明白白就是你的意愿。趁着这个寒假即将来临,你有一段时间,可以重新规划,孩子也可以重新调整方向。但前提是:诚心诚意去确证自——己家的小孩,兴趣到底是什么。

请不要盲目跟着别人的节奏,也不要再让自己的孩子随大流,更不能让他模仿邻居家孩子做各种,成为“邻居家的孩子”。那些“看起来很重要的事”和“小孩真的喜欢做的事”是两回事。

例如,不少爸妈和老师会,会想当然地说:寒假,有大量时间,去读书吧。之后,给孩子推荐了很多书目,信誓旦旦地说:读了就会好。“书犹药也”,如同医生给病人开药,你已经把小孩当做病人。

而真正知道阅读的,反而会说:少读一点,早点睡觉。你不相信吧,在法国作家佩纳克的《宛如一部小说》中,给出的关于阅读的十条权利,居然是这样的:

1.不读的权利

2.跳读的权利

3.不读完的权利

4.重读的权利

5.读任何书的权利

6.包法利式幻想的权利

7.随时随地读的权利

8.翻读的权利

9.大声朗读的权利

10.沉默的权利

在台湾著名阅读推广人林文宝教授的观点中,对于父母的阅读,也有这样的十条建议:

1.千万不要叫孩子关掉电视、电脑 iPad去看书。

2.千万不要逼孩子看你挑的书。

3.千万不要为了成绩,禁止孩子阅读。

4.千万不要让孩子,只读你挑的书。

5.千万不要否定孩子选的书。

6.千万不要只给孩子看知识性的书。

7.千万不要一本书,就一张学习单。

8.千万不要规定孩子阅读的数量。

9.千万不要跟别人比阅读。

10.千万不要只看电子书。

同时,林文宝教授还给了老师十条建议:

1.千万不要批评学生看的书。

2.千万不要让自己填满阅读课的时间。

3.千万不要让班上只有共读的阅读时间。

4.千万不要因为阅读而多了很多作业。

5.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阅读。

6.千万不要直接把阅读和习作直接作连接。

7.千万不要让孩子在安静阅读的时间可以讨论。

8.千万别为了借阅率而借书。

9.千万不要什么都没教之前,就逼孩子分享阅读。

10.千万不要等读完教科书,才让孩子可以阅读。

意外吧,就连阅读这样一件“看起来绝对没有错”的事,引导孩子去做的时候,专业的意见居然是如此温和与体谅的。为什么?因为孩子是独特的,无法用统一的方式来对其模式化培养。让孩子做些什么,我们往往有一种“我占据真理”“我来和你说破秘密”的高姿态,在幼年时就扼杀了一个活脱脱的小孩。

所以,这个寒假来临前,请你好好思考:你的小孩到底喜欢做什么。

小孩的一生成长,都需要兴趣来支撑。孟晚舟曾经在分享家教经验时说:人生很短,很难重来。这是大实话,也是真话。我们的孩子很少有可能在一生中做错一件事之后,突然间“中年转轨”,做成另外一件事。

当然,你听到的这类成功的例子很多,但要注意概率,也要留心这里有人造的神话成分,更多是时代的变迁结果。转轨后成了人生大赢家,你要让自己的小孩冒险也可以,请充分考虑“危险系数”。相反,沉迷执着,一往无前地做一件事,而这件事正好是自己兴趣的事,很有可能带来他这一生的真正成就。


原因有三:

1.未来还要靠兴趣走下去

兴趣是支撑未来延续的动力,也是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援。没有兴趣,活着,如尸位素餐。想想看,好不容易来人世间走一遭,为什么不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让儿子读书,他勉强读上一个小时,如果是拼装机器人,五六个小时还不肯从沉迷中拔出。其间,不喝水,不吃饭,不需要休息,更不需要父母催促。微信“语文榕”的的小伙伴三年多创造了一个奇迹般的平台,靠的就是伙伴们共同的精神文化——“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越来越喜欢”。

2.人生很短,兴趣就是恒定方向

兴趣,是确保在最短的人生中,获得自己最大的幸福体验的关键因素。请再次告诉自己:那些“半路出家”的故事,在茫茫人海中属于特例,属于个案。孩子的成长,要在神话中汲养,更要在童话向生命文化的转变中延展。

兴趣,就是不断成就生命的,源自内部的滋养。“童子功”之珍贵性不言而喻。画画,弹琴,歌唱,武术……如果是从小就有兴趣,从小就开始向往,那么成长之后的成就,一定非同凡响。

而如果是小时不喜欢弹琴父母硬要弹,稍微成长就很快放弃。放弃后觉得可惜的,仅就是父母。对于小孩来说,是一种解脱。各位父母,与其面对这样必须来临的失望,不如从小和孩子一起找准希望。

3.应对未来挑战,兴趣就是能量

未来是什么样,父母很难想象,我们也无法代替小孩迎接挑战。小孩,靠自己了,因为他们活的比我们长。今天,我们习惯为小孩补充能量,而能量更多来自外部刺激,其效果都是瞬间即逝的,也是微不足道的。最大的动力来自内心,在一个领域中要想出类拔萃,不需要有多辉煌,只要有够精专。

而兴趣,就给了小孩迎接未知挑战的能量源泉。我的一个徒弟会写诗,她就在诗歌教学上领先一筹;我的另外一个徒弟喜欢绘本,他就在绘本教学上不断给我启发;我喜欢设计,于是就在不同课型中尝试设计,成为一个服务一线的设计研究者……

在我们各自兴趣的领域中,不需要鞭策,不需要奖励,只要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就是最大的幸运,就足以让我们一直往前走。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幸福,永远是外人无法体会的。

寒假来临前,各位父母调整一下观念,了解一下自己小孩究竟兴趣什么。父母的爱与哀愁,不能相伴一生,不如提早规划,让小孩自己行动起来。我们的儿女要过自己的人生,要按照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方向行走。

也许,这个寒假就是你和孩子人生改变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