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取了五所学校,五所学校五六年级的所有班级,每班选五个作文最好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作文课上,你能掌握老师教的技巧吗?很有意思,所有学校的作文优秀学生,他们的答案都是“四六开”,10个学生里,6个认为能掌握,4个认为掌握不了。注意,这些学生都是“作文优等生”。推而广之,一个班级50人,一堂课下来,掌握不了老师所教作文技巧的,会达到90%。
由这个调查我想到了两点: (1)新授一次,反复训练可能需要三次、五次。这次作文训练写人物的外貌,那么千万不要以为教过了就没事了。只要看一下学生作文就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所写的外貌根本就没有抓住特点,只不过胡乱写了“炯炯有神的眼睛”“能说会道的嘴巴”而已,至于那个人的眼睛有没有神,那张嘴巴究竟能说到什么程度,反正没人去考证的,管他呢。 只有较真了,连着训练多次,学生才能真掌握。是的,必须“连着”训练,不连着训练,过两个月再来,前面的没掌握扎实的,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就像背课文,还没有背熟就不背了,说过半个月再复习一下就好了。拜托,过了半个月,前面背出来的那点都忘得一干二净了。要近距离反复;掌握熟练了才可以远距离反复。背得滚瓜烂熟了,隔两个月再复习一下,那些陌生的地方稍微注意一下,哦,又熟了。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说下个月再来,螺旋上升嘛,那不只是欺骗自己,更是欺骗学生。 (2)一堂课上,老师所教的作文技巧应该小而少。在这一点上,应该像体育老师教广播操。体育老师从来不会这样教学生做广播操:一整套广播操老师从头到尾做一遍,然后请学生做,学生做不来,老师很生气,你们怎么这么笨哪。下一堂课,体育老师又从头到尾做了一遍,请学生再做一遍,学生自然还是做不来。这样教了一个学期,能学会广播操的没几个。老师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笨,一个学期学一套广播操都不会。体育老师当然不会这么教,因为体育老师都知道,这样教学生是学不会的。 作文课总是教太多的东西,还美其名曰“高效课堂”。作文教学,一堂课有0.5分的“微效”就很不错了。一位老师教学生写“吹泡泡”,要求居然是“过程写具体、描写要生动”,这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要求啊。又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写好一件事,要求居然是“对话要贴切、动作要连贯、心理要细腻”,这是整个小学阶段对写好一件事的要求啊。写人的作文也是,一次作文就要学生“写好外貌、写出特点”,天哪,这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要求啊。作文课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一股脑儿端出来,反正我教了,你们写吧,写不出来那是你们领悟能力不行。 体育老师怎么教学生学广播操的呢?体育老师会拆分了教,这个星期教第一节,下个星期教第二节,下下个星期复习了一二节,再教第三节的前半节。总之,体育老师一看学生接受不了就停下来,少教一点。这节课教第一节,也不是老师从头到尾示范了,然后说,你们做吧。体育老师会先教第一个节拍,再教第二个节拍,再把一二个节拍连起来练习一遍;然后再教第三个节拍……体育老师教广播操,遵循“小步子”原则,每一次都走一小步,“小步子、不停步”,一两个月后,整套广播操学生都学会了。 作文教学也应该这样子。教“写人”,语文老师心里马上要想到,可以分解成多少节课来教,每一节课都少教一点,一个阶段就学会了。教“写事”,教“写动物”“写植物”,都是这样。每一次教的东西少了,才有时间来反复训练,学生才能学得扎扎实实。每一节作文课都有真收获了,学生也就不怕作文课,也就不怕写作文了。 体育老师教广播操,那个操就在那里,老师都学会了,心中都有了,他可以一节一节“分小步子”走。语文老师教作文,大多心中没有那“一节一节的广播操”,怎么写好人物的对话,老师的肚子里不知道分成几个节拍来教,只是囫囵吞枣地说“你们要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同样的,怎么写好人物的动作,怎么写好人物的心理,怎么写好人物的表情,怎么写好场面,怎么学会选材,语文老师心里大多是一本糊涂账,不像体育教材那样提供清晰的步骤,语文总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语文的模糊应该是外表。语文老师心里应该像体育老师教广播操那样清清楚楚的。心里清楚了,外面看起来有一点糊涂,那糊涂就是“智慧”。外面看起糊涂,心里也不清楚,那就是真糊涂了。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