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小吴老师的短信:我们班有个娃,日记里写“无聊的和空气打架,无聊的假装打墙”,这该怎么引导?好想打一顿! “好想打一顿”那是玩笑话,后面还有一个囧脸。不认可这句话,却是面目狰狞的真心话。 我问小吴老师,你认为这句话出了什么问题。 小吴老师说,就是觉得可爱又可恨,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又感觉他的心儿不在学习上。 哦,可爱是可爱在,“无聊的和空气打架,无聊的假装打墙”很有想象力、创造力;可恨就可恨在,能写出很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居然如此“无聊”,也不知道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花在学习上,用在了如此无聊的“和空气打架”“假装打墙”上。 我回小吴老师,心儿在不在学习上,跟作文好不好,那是两回事。不能说“心儿不在学习上”,就否定他的精彩表达;也不能说他作文里写要改过自新,那就认定是好作文。
语文老师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第一条往往是作文里的思想是不是健康向上,而不是作文是否有表现力。这跟语文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有关。看到作文里有谈不上不健康、也谈不上健康的话,老师也会盯着不放——像这句“无聊的和空气打架,无聊的假装打墙”。
艺术一点的老师,私下里有意无意地过问一下,提醒珍惜时间。
直接一点的老师,一有空就把这个学生找过来,指着那句话,请他用好课余时间,多看看课外书,现在学习都很紧张的,小学里多读点书,到了中学很有用的。
霸气一点的老师,则要求学生改掉这两句话,语言改好改坏不要紧,思想要改端正。学生改了作本上的句子,脑子里的思想有没有改端正,那就不管了,只要不在我老师的眼皮底下撒野,我就放过一马了。
小吴老师的短信,我还是吃了一惊的,因为“小吴老师”这四个字里有一个触目惊心的字——“小”。来到学校三年,年轻老师已经跟资深老师一个样了,作文教学改革的阻力可想而知了。
年轻老师到底是年轻老师。不一会儿,小吴老师发来短信:我会大力表扬他的,引导同学们向他学习!
我回小吴老师:肯定一下即可,不用刻意引导大家学习。
年轻人脑瓜子转得快,却也容易非白即黑,非黑即白。年轻人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是用力过猛。肯定写得不错,那就可以了。老师的“肯定”里本身就带有导向性,如果再说上“大家要向他学习”,那就过了,会有学生刻意学习,刻意去写这样的句子,以博得老师如此隆重的表扬。
小吴老师回我:不好把握度,拿不准。
看到这个回答我很高兴,我回,对,教育的难就在这里,年轻人要练的就是这个本领,不要非此即彼,不要非左即右,不要非黑即白。
拿捏住了“度”,处理起来就能左右逢源。拿捏不住“度”的根本,脑子里的观念没有变。有的老师说,小吴老师不是改了嘛。目前还只能算是假改。是“改”,然而是听别人后的改,而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改。听别人说了,对啊,应该这样做,自己去做却又不知道做到怎么个“度”,因为那是“听别人说”的,不是自己心里长的。有一天,心里长出属于自己的看法来了,那才是真改了。
一个人当然要“听别人说”,听后要去“做”,做的时候要用心,“听”过的东西就会钻到心里去,成为自己的“心”的一部分,那时候处理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