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怎样写好写景类文章

2018-10-08 02:15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3497 0 0

    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作文时,往往一写春天就是“春光明媚,柳树发芽,小草探出脑袋”;一写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总是喜欢说空话,假抒情,什么“这里的景色真美啊!”眼前的景色到底是什么样子,别人还是不知道。

    有些老师在写景作文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修辞的运用及借物抒情,我们不反对这些技巧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写景类习作的主要训练目标应该是有重点、有顺序地描写景物。

    先说怎么才能做到有重点,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重点?二是怎么才能在文章中体现出重点?

每一处景色都有它独特的美,抓住代表景物的主要特征,这便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比如去游览烈士陵园,那烈士墓碑肯定是主要特征,而旁边的植物则不是。第二个重点是要发现景物的个体差异,即它与其他景区最不一样的地方。同是山,庐山与其他山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同是湖,太湖与其他湖不同点在哪里?这些差异点就是观察的重点。判定观察重点的第三个办法是个人喜好。自己喜欢什么,什么就可以成为重点。比如在一个博物馆中,那么多展品,想重点观察哪个,这个主动权在我们手里,没有对错之分。

    确定了重点后,怎样才能在文章中体现出重点呢?

    简单的做法是将重点观察对象做二次分解,分解成若干个小的观察对象,这样观察的信息量自然会放大,即便每一个小观察对象只用了一两句话去描写,句子多了,重点也就突显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做到有顺序地观察。这里也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观察的顺序有哪些?二是在教学中怎么实现?

    一般地说,观察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属性顺序。空间顺序是以景物在空间的分布方向来观察,或由远及近,或由东到西……时间顺序是以对象出现的时间顺序来观察,或从春到冬,或从早到晚,或者按照作者观察点移动的先后……属性顺序是将对象按类别分类后,一类一类地观察,一类一类地描写。如果景区比较大,一眼无法览尽全貌,则需要变换观察位置,在文章中要随时交待清楚作者的观察位置,这就叫移步换景。它大致属于时间顺序的范畴。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这些顺序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几种顺序会穿插使用。

    “一进大门,眼前看到……”这时的观察点在大门处,“往前走,就来到了一个凉亭,从这里往东看……”这里的观察点在凉亭周围……类似这样的写法,大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但是在凉亭周围又选择了空间顺序。一个个观察点连成了线(游览线路),由线成面(景区),景物形态就具有了全景感。这样的文章顺序性自然就有了。

    在教学中,我们建议教师事先设计一张观察导图,例如:

5bba4ee056113.png


    有了这张图,学生按图索骥,教学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上面这张图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其他顺序的观察导图。

    另外,在本导图的动物区设计了二次分解,于是动物区便成了观察重点,写出来的文章在动物区这部分自然就会厚实,文章的重点便自然产生。详略问题也迎刃而解。

    当然,准确的用词、恰当的修辞是加分项,善于联想,借景抒情是写景文章的标配,同学们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词汇,用细致的描写才能更好地展现作者对景物的喜爱。

    但是我们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这属于高标准,不宜作为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