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地读,到底该怎样读 ——谈谈读书的滋味

2019-11-23 09:27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3435 0 0

语文课要以读书为主,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也特别强调,语文课花样太多,不如让学生反复多读几遍课文。


反复读到底该怎么读呢?如果单纯是嘴巴巴拉巴拉地反复读,也是容易令人生厌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条真理,但真理也是很讲究艺术的。


前不久,在杭州上了一节公开课。时间是一节课40分钟,内容是指定的臧克家《有的人》。


臧克家《有的人》,是一首应景的纪念诗。1949年10月19日,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新政府就以国家政府的名义隆重举行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大会。臧克家参加了鲁迅的纪念大会,并写下《有的人》一诗纪念鲁迅。


这首诗,编写在六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亲近鲁迅”的最后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谓的略读课文,就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文。这首诗语言直白,内容浅显,也的确没有多少需要教师深挖细讲的。


主持人一开场,就广告说我是鲁迅教学研究专家。这让我很有点不安。这些年到了哪里讲课,总被人称呼专家,也是有点无奈的。


上课伊始,我就直接检查孩子们的课前预习。问孩子们课前读了课文吗?孩子们都说读了。我就请一个孩子站起来读一遍课文,感觉不错,没有错别字,也没有什么疙疙瘩瘩。我再请全班同学自由读一遍课文,目的就是读通读顺。


随后通过课件把诗歌全文展示出来,我把每句诗最后的标点符号都用红色标识出来。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臧克家写这首诗的标点符号使用有什么规律和特别之处。


孩子们很快发现,诗歌每一节都一句的标点是分号。这是一个规律性的发现。这些用分号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孩子们很快发现,分号的使用,是因为两种不同的人的对比。两种人虽然完全不同,用分号表示区别,同时又表示二者还是关联在一起。


另一个孩子发现用了两个感叹号,表示这两句诗朗读时,要特别有感情。


我请这个孩子把“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和‘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这两句有感情的读一遍,问他这两个感叹号是同一个意思吗?孩子说,不一样的。第一个感叹号,表达的是嘲讽的意思。第二个感叹号,表达的是强烈的肯定。

当我问孩子们还有没有特别的发现时,孩子们就沉默了。似乎都是逗号句号,没有什么特别的了。沉默了好一阵子,一个眼尖的孩子举手说,他发现有几句诗后面没有标点符号。


这就是有价值的发现。为什么这些诗句后面什么标点符号都不用呢?


又是一阵沉默,此时的沉默都是思考的沉默。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的确是个有点难度的问题。按照正常道理讲,一句话说完后面应该有一个相应的标点符号。


诗歌虽然有点特殊,因为诗歌以切分行来表示停顿,有些现代诗歌可以整首诗不用标点。但臧克家这里,有的用了标点,有的不用标点。不用标点的句子,肯定有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一个聪明的孩子就说,不用标点,可能是和后面的句子联系紧密,停顿的时间要短一点,快一点。


这个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也禁不住给孩子鼓掌。


没有标点,其实也是一种标点。诗歌用分行分节来表示停顿,也有标点符号来表示停顿。我请孩子们再朗读一遍,要求把诗歌节与节的停顿,行与行的停顿,以及不同标点的停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注意到了标点的停顿,孩子们的朗读果然味道不一样了。孩子们体验到标点是意义的。


朗读并没有就此停住。因为句与句,行与行,这些借助标点的停顿,是外显的,看得见的停顿。诗歌句子内部还有词语和词语,词组与词组的内部的节奏。朗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诗歌内部的节奏感读出来。


我请孩子们用短斜线,把句子内部的停顿节奏标识出来,并且轻声朗读。孩子们标识完之后,我请一个孩子站起来朗读,把自己画的内部节奏也要朗读出来,全班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同学画的内部节奏和自己画的内部节奏是否一样。


一个孩子读完之后,很多同学举手,表示自己的停顿和刚才朗读的同学不一样。譬如第一节四句话,有的同学是这样标识的: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也有的同学是样标识的: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到底哪一种好呢?孩子们一时陷入了迷糊。听起来,感觉都不错,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但是朗读的节奏又的确不一样。这就体现出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歌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他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这样停顿的人,突出了“他已经”和“他还”,注重的是一种时间状态;


“他/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这样停顿的人,强调的是人物“他”。


这样的差异化理解,完全是正常的,也不必强行统一。但不管怎样,诗歌内部是有节奏的,找到节奏,就是对诗歌的一种理解。


通过课件出示我对诗歌节奏的标注,并朗读给全体同学听。这时老师的范读,就是很有明确训练目的的听读。学生关注的不单单是老师的朗读感情,更清晰的体会到感情是源自诗歌朗读停顿与节奏的表现。


听读,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读书方法。我们老师要常常读书给孩子们听。这些年,我基本上做到了。每上一遍课文,我都要原原本本的读给孩子们听。有时候是课堂现场朗读,有时候是录音给孩子们回家听。


孩子们听完我的朗读,也自觉的一个个朗读起来。因为孩子们感受到了朗读的滋味。


就这样,前前后后,近20分钟的时间,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丝毫不感到乏味,反而越读越有滋味。因为每一次朗读,都会有新的发现,都会有新的理解。这样的朗读,对孩子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表面上看,花那么多的时间用来一遍一遍朗读,好像没有必要。事实上,课的后半部分,就应证了前面反复多次朗读,是非常有效,且也很有意义的教学。


课的后半部分,我就提了一个问题:你发现臧克家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一个孩子说,臧克家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一种是行尸走肉,一种是虽死犹生。


一个孩子说,臧克家的诗,前面第一节是总起,直接表明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后面是说两种人的行为和结果。


孩子们对诗歌的结构和写作的手法,通过朗读,完全明白了。我的教学当然不会止步于此。我只提醒了一句,这首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


一个聪明的孩子,马上就发现了,他说臧克家的这首诗,还隐含了鲁迅的文章。一个是鲁迅的《野草》,另一个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完全和我想的一样呀。“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孩子们一眼就看出了鲁迅的野草精神。鲁迅像野草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读完《有的人》,孩子们自然就明白了,臧克家就是在纪念鲁迅野草般的生命力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这就是诗歌的巧妙之处,从头到尾都不出现鲁迅的名字。对鲁迅精神的纪念却贯穿始终。这就是诗歌的含蓄和意味。


而这一切,都是孩子们反复朗读,才体会出来的。读,是语文的根基。引导孩子多读课文,比什么都重要。孩子们在朗读课上下了多少功夫,就决定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刻。


当然,我们又不能简单机械的重复朗读。一味的反复朗读,孩子们很容易乏味的。有层次的反复朗读,也是有意义,讲逻辑,求发展的。


有的时候,反复读,是特别需要讲究艺术的。要从文本的细读上下功夫,从文本的细节处着眼,一层一层往前走,朗读就会自然有滋有味起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条真理,但真理也是很讲究艺术的。


作者: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幼时顽劣,数次留级,后幸遇恩师朱孟良,鲤鱼翻身。进师范。为人师。喜鲁迅,爱顽童。杏坛于今三十载。编著《小学生鲁迅读本》时销40余万册。博得“小鲁迅“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