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三部曲

2019-11-11 09:19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570 0 0

作文指导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写作常常是无病呻吟,语言干瘪,缺少真情。这些都与我们的作文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教师把作文题扔给学生,就让其开始写作文。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你能让学生给你呈现什么样的美文呢。为此,每次作文指导要唱好三部曲。

一、前奏——素材搜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头活水”就不会有佳作诞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在写作文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围绕作文题目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找出最能扣题的素材为我所用,厚积必能薄发。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散文时,我以每一篇课文为例,先学课文,感悟四季;再让学生观察自然,要求运用一些课文中的写法,学写片段,并在班级交流,这样以来,学生写得多了,积累的多了,感悟的多了,自然就有话可说了。

《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B刊第5期吴如厂老师的《到民间采风去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一文也是在引导我们认识写作前素材搜集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搜集素材。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后,都要搜集相应的写作素材:学完《云南的歌会》,让同学们拿出笔来写一个场面,再去读一读《云南的歌会》,看看你是不是学到了些什么,以及会不会写得更好一些;学完《端午的鸭蛋》,吴老师让同学们写一写舌尖上的淮南;学完《吆喝》,吴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一下身边的民俗文化,记下来;学完《春酒》,让同学们留心观察或者采访一下长辈,了解家乡的民俗,写下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民俗。这个前奏做到位了,后边的主旋就会顺畅演唱下去,否者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第二个东施。


二、主旋——课堂点拨

写作技法的指导是必要的,如同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有了方法,再加上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素材积累,厚重的生活感悟,就不会是花拳绣腿了。同样是写具体作文指导,由于老师的课堂点拨不同,学生课上课后的表现就不一样。例如:

张老师的作文指导《又见重阳》,课堂教学环节如下:

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重阳节写一篇作文从哪些方面写?

生:可以记事和写人。

师:事和人怎样写?

生:从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写。

师:就动作描写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动作描写,并列举:

教材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动作描写: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教师读,学生表演过程。

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背影》中的一段动作描写:

(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生:找出动词,体会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师:师与原班语文教师交往,让学生观察过程,并记下动作,描写好的学生每人一个桔子当场让学生吃,观察吃的动作。

生:全班交流吃桔子的过程。

师:让学生交流点评,接着让学生到黑板上用恰当的动词及修饰语描写老师与原班语文老师交流的过程。

生:上黑板写,组员帮助,小组对比。

师:点评。

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情景,让学生借助教师的肢体语言亲自体验,学生对老师的描绘恰当、贴切、生动。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写作的突破口,枯竭的思维被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了极大地开发。

黎老师的作文指导《写真实 写具体》课堂教学环节如下:

师:列举作文犯难的两种现象,引入课堂,接着出示两则案例。

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师:归纳写不真实,写不具体的的原因,接着让学生就材料二《抓泥鳅》过程让学生谈谈如何写具体。

抓泥鳅:一个晚上,我和小舅一起拿着手电筒去夹泥鳅。我们拿着一把夹子,一只红色的桶,两盏灯去夹泥鳅。我们去我外婆家后门的地方,我们一到那里,没有夹到半条。我们俩来到田边,田边那里的泥鳅可多了,条条都很大,我小舅很轻松地夹着泥鳅,最后我们夹了很多,就回家了。

生:从抓泥鳅环境,抓泥鳅的过程,抓泥鳅时的心理,抓泥鳅后的感受等方面扩写,形成完整的文章并交流。

师: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学生读并体会写具体的作用。

生:写作实践。

以上教学过程老师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过程,学生只有语言生成,但没有情景体会,学生的写作思维没有打开,因而在写抓的过程时写不具体。

两位老师同是写作教学,张老师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从演、观、说到个人写、小组写,学生的潜能被完全挖掘。而黎老师却没有设计好教学环节,未能开启学生写作潜能,其实张老师的教学证明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典故。学生的写作潜能开启了,思维打开了,写文章这个“拦路虎”也就解决了。因此写作技巧的合理传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潜能的开启,语文教师要在这点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改变过去纯理论的写作技巧指导模式。

三、尾声——范文引领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是一种技能,客观存在着某种规律。"仿写"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符合教育直观性原则。向学生提供优秀的范文,这对帮助学生打开作文思路,引导学生步入作文世界,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习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如今的初中作文题目已不再直白,而是十分含蓄。如同人进入自然美景中要自己感悟意境,领会仙界灵气。中国的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得就是模仿借鉴的重要性。

有一次,我抛给了学生一个作文题《生活中的一朵花》,让他们回家写。星期天下午,学生把作文交来,我一看作文,傻眼了,才两周每改作文,竟然这么大的退步。于是,我在网上下载了几篇范文在班上朗读,分析了几篇范文的可取之处,并讲评了这次作文中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在去写作文,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背的效果。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名师这样教作文(七年级)》一书中,孙艳老师指导学生写《窗外那株花玉兰花》时,就出示了自己写的下水文,让学生体会运用了以多角度观察的方式为序的写作手法。接着让学生去读两位同学写的片段,与老师的下水文对比分析,得出优劣,感悟写法。最后,又将一片网上佳作《窗外那株花玉兰花》展示给学生,师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对比分析,仿效写法,学习语言。孙艳老师说:“临写是对前人立意、选材、造型、笔墨、构图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学习的好办法,是衔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手段。在熟练借鉴他人的基础上,不但向他人借句借格式,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在继承中创新。”可见,“范文引领”这个尾声一定要让听众有一种余音未尽的感觉,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一次作文指导,前奏要深思,主旋要精思,尾声要反思,“三思”做好了,“三部曲”才能达到意犹未尽,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一份汗水必然换来一份收获,写作水平也必然会有不断的突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了台下十年功,就不怕台上几十分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