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野军:老师啊,请憋火!

2019-11-05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515 0 0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好大功夫准备了一节精品课,然而,当你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这时你是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

还有这种情况,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说话,教室里闹哄哄的,几次严厉警告后,学生依然不能安静,似乎没有把教师放在眼里。一般情况下,许多教师对此都很恼火,甚至暴跳如雷……
因此,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非常重要,这是衡量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能控制情绪的教师,不能成为好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笑脸,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蓝天。那么,教师如何对负面情绪进行自我调控呢?

注意认知调节

教师每天都在感受着紧张和压力,这些紧张和压力可能源于实际问题,也可能源于实际问题引发的情绪问题。
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有些教师在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情绪也陷入低落。其实,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会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A是诱发事件,B是不合理的信念,C是消极的情绪和行为。该理论认为,使人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合理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以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埃利斯总结了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点。
其一,绝对化,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词联系。
其二,过分概括,一种以偏概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一无是处。
其三,糟糕至极,对事件的可能后果非常害怕,进行灾难性的预期。

合理宣泄情绪

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加以调控,这属于反应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
例如,参加文体活动时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地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听听音乐,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散散步,做做深呼吸;计划一次远行;选择可以信赖的朋友或者亲人进行倾诉,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诉。
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久而久之,它们就会成为个体的反应机制。
情绪宣泄法认为,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压力所产生的危害在身体中逐渐积累,量变到质变,就会产生“温水煮青蛙”的效应。
我们要尽早意识到这一点,在危害还没有完全出现之前,就提前释放出来,避免一些不良影响。宣泄法就是自由表达受压抑的情绪,让积郁的情绪发泄出去,让人松弛下来,达到身心平衡、缓解压力的效果。

培养乐观、宽容的心态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心境来源于良好的品德或个性,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胸怀开阔,兴趣广泛,为人友善,心态自然会平和。
大量事实表明,板着面孔的教师,学生是不喜欢的,甚至是讨厌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以微笑面对学生,学生就会感觉教师容易接近,很亲切。学生情绪高涨,敢想、敢说、敢做,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师生关系和谐,沟通良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大家都知道,“爱笑的教师人气高”。
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就会产生相应的改变。
一旦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学生就会信任教师,这就为接受教育打下基础。
宽容能够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当教师感到自己怒从心头起时,应多想想学生的可爱之处,善于发觉他们的闪光点,不歧视、不奚落后进生和有问题的学生。
只要我们多一点宽容,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收获的也许比想象的要更多。

尊重学生,巧做学生工作

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
学生有时完不成作业,回答不出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可能事出有因,不是故意为之。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察学生,尊重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讲道理、摆事实,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怀着一颗真爱的心,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平和,尽量少用反问句,就如朋友之间进行交谈。
平时,学生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令教师生气,有时还会造成僵局,这时最好先不要说话,可以做几次深呼吸,也许我们心中只是憋了一口气,呼出来可能就没事了;
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教师也可以停止讲课,沉默几秒钟甚至几分钟,极其严肃地盯着那几个爱讲话的学生,达到一种“不怒而威”的效果;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违纪行为,要给学生解释的机会。
有些教师常采用“发火”的方法,想以此让学生心生敬畏,加深印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事实证明,这样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大事小事都发火,学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教师发火就失去相应的价值。
本来学生违纪后,大多数学生内心充满不安,如果你发火,就抵消了学生的不安,学生也就无所谓了。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在课堂上先给学生上课的机会,下课后到办公室让学生认真回答你三个问题:
第一,你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第三,你准备以后如何做?在学生认真反思后,让学生写好保证,并有技巧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近因效应”,它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注意语句的顺序,尽量使它产生良好的“近因效应”,怒斥学生之后,莫忘安慰。也就是说,批评过程中难免有情绪,但是结束语要妥帖,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
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听进我的话,认真改正”,这类结束语使学生感到勉励之意,认为“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了点,但是为了我好”。
相反,命令式、惩罚式的结束语,如“听不听由你” “如果再犯绝不轻饶”,会给学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从而和你对抗,带来不好的情绪体验。

驾驭课堂,学会幽默

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遇到突发事件能及时妥善处理,不乱发脾气。对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表现提出批评是必要的,但态度和策略很重要。
首先,对于个别学生的走神、开小差、小声讲话等行为,可以通过注视、停顿或走到学生身边,引起个别学生的注意,暗示他:教师已经注意你了,请你改正。这样对整个课堂没有多大的影响。
其次,对于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休息” “做其他事”等行为,可以让他回答问题。这时候你对他提问,正常情况下他是回答不出来的,学生自然会停止自己的违纪行为。教师的目的达到了,也就不要与他计较了。
当然,也可以和他开个玩笑,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对抗心理,也能有效调节课堂氛围。
一个幽默的教师很受学生欢迎,他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恩格斯说过:“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优越感的表现。
对教师而言,幽默是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课堂上,教师可以幽默地把本应大发雷霆的事一句带过,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师生关系。
但是,要让课堂教学充满幽默,教师一定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即使面对课堂上走神的学生,也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能过于暴躁。同时,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只有广撷博采,才能信手拈来各种时事、典故,巧妙利用,点缀成幽默。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教师在第一节课中细心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精神生命在每节课上都得以成长。
教师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真正把学生看作独立的生命个体,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必须学会控制情绪,并调动他人的情绪,理智地处理所面临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