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修改作文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很有好处,可是学生不知道怎么改,请问有什么办法? 答: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性。 我常说,作文是写出来的,写作文的能力是改上去的。这话自然说过了头。但是你懂的,矫枉需要过正。马马虎虎写10篇不如认认真真写1篇,这是“作文”的特殊性决定的。没有人的作文进步不跟修改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不知道,学生认为写作文重要,改作文不重要。终于写好了作文,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老师却发下作文来,再次面对最头疼的事,他们当然不乐意。 修改的重要性不是老师喊出来的,而是抓出来的。默写词语,每个词语都要默写,每个同学都要过关,一个课文教过了要默写,一个单元结束了要默写,期中复习要默写,期末复习要默写,学生自然重视。凡是学生重视的,都是老师抓出来的。修改作文也是老师抓不出来的,而不是学生改不改算了,这一次想到就让学生改,下一次不想到就算了。儿童十分敏感,他们能从老师的一举一动里,闻到所有的信息。
第二,抓学生的修改动力。
会不会修改的前提是乐不乐意修改。乐不乐意修改的前提是学生乐不乐意写作文。不乐意写作文的人,你要他修改,乐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作文教学的绝大多数的问题,最终都要追到原点——写作兴趣或者写作动力。这里不谈作文兴趣,但是所有的问题都是一个整体中的问题,不能说这么明白。中医看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人的整体看你的病,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学生有了修改的动力,想着把自己的最高水平写出来,哪怕老师没有教学修改的技巧,学生也能改出很多。为了交出好的稿子,每次写好我总要修改几次,第一遍改出不少地方,第二遍又改出不少地方,第三遍又改出不少地方……可以说,只要你愿意改下去,那几乎是个没有止境的活儿。就在这个活儿里,语言的玩味和敏感上去了。
学生改作文的动力主要来自激励。这就离不开两件事儿:表扬和比赛。
(1)表扬。修改认真的作文纸要拍成照片,投射出来给全班看,要大张旗鼓地表扬,给他们“修改大王”“修改达人”“修改专家”等称号。课堂上改作文,改作文认真的同学,要及时拍下他们投入修改的小视频,播放给大家看。表扬学生的修改,首先表扬修改的态度,而不是修改的能力。有的同学改了好多地方,可是,有的地方反而改错了,那没问题。就我们自己来说,也不能确保每一次的修改都比原来的好。歪路是前进的必经之路。没有一条成功的路是直的。走了歪路,那至少证明他在路上。最可怕的不是走了歪路,而是不肯上路。一个在路上的人,你总盯着他哪一步走错了,那么他自我矫正的功能会丧失,还有可能再也不想走了。
(2)比赛。单个比,看谁的作文改的地方多;小组比,四人一组,大家都用红笔改,统计小组一共改了多少个地方;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两个人组成临时对手,看谁改的地方多。修改比赛可以有“规定动作”,这一次就看谁改出的错别字多,错别多的同学改出的自然多,送称号“改错别字大王”;错别字本来就少的,作文没有一个错别字的,送称号“无错别字大王”;下一次就看谁改出的错标点多,谁的作文一个错标点也没错。下下次看谁的开头改得好,谁能改出三种开头,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棒的;下下下次看谁的结尾改得好,谁能改出三种结尾,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棒的……
我们办《班级作文周报》的,学生要在《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不知不觉中要经过六次修改:第1次,写好稿件,要写“自荐语”。写“自荐语”的过程一定是看自己作文的过程,也就是修改的过程。第2次,周一晨读,学生互改作文。它是学生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前的最后一次修改,修改的质量同能否录用有着密切关联。自然认真。第3次,周一“初选录用”的同学,当日回家用红笔修改。不改,周二得不到“终选录用章”,遭淘汰。第4次,作文录用后,学生自行输入电脑。输入文字的过程即修改的过程。电脑输入作文不动一字的情形,不大可能。第5次,周四打印出本周的《班级作文周报》的样张,由分管学生裁剪开来,分发给小作者。“积分活动”、“稿费活动”,每一个错别字错标点、病句以及遗漏或矛盾的地方,要有相应的扣分规则,学生自然会用心改。第6次,每一期《周报》都有四人修改小组负责审查其中的错误,错误用红笔圈划出来后,贴在“作文墙”上。作者和四人小组之间会有争鸣,这个争鸣就是修改。修改的动力,老师真要重视了,动脑筋了,总有办法。
第三,教改学生必要的修改内容。
是修改内容,不是修改符号。修改符号不难,难的是修改内容,学生究竟改什么。
学生主动要改自己的作文,那么改什么都可以,想改什么就改什么。作为教学的“改”,我建议不要什么都改,“什么都改”,不少学生会什么都是蜻蜓点水,基础差的同学、不想改的同学根本不知道改什么。作为教学的“改”,我建议每次改一点到两点,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超过三点。
那么究竟改什么呢?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这次作文的训练要点是什么,就改什么;说复杂,很多老师教作文都没有具体的训练要点,写事就说“过程要具体,描写要生动”,写人就说“要写好人物外貌,要围绕人物特点写”。其实,光一个“写好人物外貌”,至少可以分解为以下六个小点:“总在争功的五官” “该写却没写的五官”“总被忽略的第六官”“跟特点没关系的外貌”“总在第一段的外貌”“写一次就消失了的外貌”。每一次作文找到一个训练要点,作前指导是什么,作后讲评是什么,作文修改就是什么,三位一体的。
我们的做法是淡化作前指导、强化作后讲评。学生作文写好后,我们研读学生的作文,提炼出两三个作后讲评的点,这两三个“点”就是学生修改的内容。这样,学生的修改就抓得住东西了,不会滑到哪里算哪里了。老师也抓得住了,只要认真学生的作文,总能抓出一两个点来。每一次作文都教两三个“点”,这就要求我们所教的内容要“小”,要能把一个“对话”切成10个小点来教,要能把一个“动作”切成10个小点来教,教了以后,写得不好的改一改。“教”“改”同步,“教”“改”一致,也就解决了“不知道改什么”的难题。
对了,要想抓学生的修改,那就不能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课间改或回家改。要在课上改,要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改,要有组织有纪律地改,这才叫重视。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