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写作技巧“有趣地教”给学生?

2019-09-25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105 0 0

这个问题里有两个关键词,“写作技巧”、“有趣”。这两个词都能挑起一线语文老师的神经。要有趣地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老师心中先要有一肚子的写作技巧。老师肚子里没有,谈“有趣地教”为时还早。高年级作文初步要有“谋篇”,老师自己也不知道谋篇是怎么回事,谋篇有哪几种方式,那么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有趣地教”。

写作技巧肯定存在,但是写作技巧不能光看别人书里的介绍,那是知识,知识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成为能力。老师教学生写作知识,你想要讲到学生心里去,那么这个知识是怎么转化为能力的,转化的过程会出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正常的,到了下一个阶段自然会没有的,哪些问题是当下必须要解决的,哪些问题是现在没法解决的,要等到以后再解决的,这一方面来自教学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还来自语文老师自己的写作实践,比如讲场面描写,“一人主角的场面”“多人平均用力的场面”“旁人衬托主角的场面”,老师都有自己的写作甘苦,教起来也就顺手拈来。老师的“教”进入了“顺手拈来”的状态,学生学起来一般不会枯燥。

   日常的每堂作文课学生都学得兴趣傲然,这样的老师有,但基本上不是你我。因为那样的老师恐怕不是百里挑一,而是万里挑一,那是教学艺术。高人的艺术不要指望学到手。去听张学友的歌,不要指望唱得跟学友一样好。我们只是去听,去享受的。一线教学,在“有趣”前要追求“有效”,追求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对于作文教学,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了,也就会兴趣盎然了。我们的作文课十次有九次,学生都不知道要学什么,也没有当堂学会过什么,每次都有一个大大的诸如“要生动”“要具体”“要写详细”的关键词,这些词都庞大到要用小学六年来掌握的,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自然无从下手,四五年级无从下手,到了六年级也就不了了之。学不会的作文课肯定乏味。

怎样让学生的作文课不乏味呢?

(1)老师要用儿童一听就懂的话讲作文技巧。技巧可以讲,却不能照搬教参上、杂志上、专著上的话,上面的话是讲给成人听的。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不在作文课上讲所谓的术语。像语言的重复,我起了一个“少年痴呆症”的名字,学生一听就笑,一听就记住了。讲“写生动”,我跟学生说“变化就是生动”,写说话句不老用“说”字,写擦桌子不老用“擦”字,写扫地不老用“扫”字,那就是生动。讲“写具体”,我跟学生说,就是“按住一个地方使劲打”,拳打,脚踢,膝顶,头撞,嘴咬,反正,能使上劲的地方都使上。这样的话,儿童很容易懂。听得懂的作文课就是想听的作文课。

(2)每一堂作文课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小东西,一学就能上手。写人的作文一般要涉及到外貌描写。外貌描写要分好几次教,如,那些总在争功的“五官”——五官只抓一个;那些该写却没写的“五官”——五官都写,如围绕胖来写;那些总被忽略的“第六官”——外貌描写不写五官写其它;那些跟特点没关系的外貌——外貌与特点相匹配;那些总在第一段的外貌——外貌什么时候写;那些写一次就消失了的外貌——外貌可以分几次写。第一次教外貌,“那些总在争功的‘五官’”就可以了,这么一小点,学生学得会,学会了下次再教新的。每次都有一个小小的新东西,绝大多数的学生跳一下都能学会,学生就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想学。这个“越学越想学”,我想也是提问里的“有趣”的应有之义吧。学得会的作文课就是有趣的作文课。

(3)“学得会”“听得懂”的几种常见手段。第一种,对比。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坏的语言,两段话一出示、一对比,清楚了。什么是写具体什么是不具体,什么是生动什么是不生动,两段话一出示,一对比,清楚了。我们的“先写后教”,用学生写出来的例子,好的坏的一比较,不只一目了然,那些例子都来自自己的班、自己的伙伴,作者就在身边,上课自然不会打哈欠。第二种,类比。老师要能用身边的人、事、物来讲解作文技巧。讲抓特点,一起来欣赏人物漫画,学画人物漫画;讲选材,从课桌的材料说起,哪个材料值钱,哪个材料不值钱;讲事例的搭配,就用穿衣服的搭配、炒菜的搭配来解释。第三种,演示。讲对比,班级最高最胖的人跟班里最矮最瘦的人站一起;讲细节的“细”,就用针和勺子来演示,明白针虽细小却有穿透力。第四种,视频。能够流传的视频,要符合两个特点,一是选材,二是拍摄手法。悬念、倒叙、对比、反复等等的手法,好看的小视频都能成为很生动的例子。

要写好作文,最重要的不是技巧本身;要有趣地教写作技巧,最重要的也未必是教的本身,而是教的那个人。教的那个人要好玩、要有趣。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玩的人、有趣的人、儿童喜欢的人,这才是“有趣地教作文技巧”的根本。做一个有趣的人,那不是技巧,那也许也没有技巧。男老师故意去学小沈阳未必有效果,反而会恶心。很多老师听到一个有趣地教写作技巧的例子,回到课堂一试总是画虎不成。哪怕到自己的课堂一试也很有趣,那么你还要看是否有效。“有趣”而“学不会”,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愁眉苦脸,并不是一线真正的需要。退而求其次,求听得懂,求学得会,学生也会越来越有兴趣。这是广大一线老师都要做到、也能做到的“有趣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