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问题是误解了“多读多写”。不能说“多读”了自然能“多写”,更不能说“多读”了自然“会写”。一个人既要“多读”,也要“多写”,“多写”的过程中“多读”,“多读”的过程中“多写”,“多读”和“多写”在交互中相互促进。把“会写”的宝压在“多读”这一根绳上,这根绳会承受不起。多读,并不一定能多写,更不一定能会写,因为阅读跟写作相比,写作来得辛苦,阅读来得轻松。很多人都爱阅读,至少,看手机新闻也是一种阅读,但是很多人难以写作,张小龙设计的微信朋友圈只要用户拍拍照就可以了,文字可写可不写,拍照和写作相比,后者要难多了。阅读和写作,就像看电影和演电影。看电影是轻松的,拍电影却是辛苦的。99.99%以上的看了很多电影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拍电影。哪怕是自媒体时代,也不会去拍十分钟的小电影.看十分钟的微电影是享受,拍十分钟的微电影却是折腾。
(2)大家误读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了基础是不是就一定能成?未必。基础只是提供了“成”的可能性。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作文观念不正确,看再多的书也不一定会写。比如,经典的作品都在“说真话”,都在说自己想说的话,然而很多孩子写作文以为是说大人要的话、老师要的话、考试要的话,孩子有了这个错误的观念,那么他的阅读就很难跟他的作文对接起来,阅读是一回事,写作是一回事。作家写虚构小说也写得泪流满面,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写到田晓霞死了,哭得无法继续写下去。马尔克斯在写作《百年孤独》,曾因书中布恩迪亚上校的死亡,在妻子身边啜泣不止。豁达写《穆斯林的葬礼》,她说,“我的稿纸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蔡骏写《谋杀似水年华》,女主人公田小麦和少年时代的爱人秋收共同搭乘摩天轮俯瞰整座城市,蔡骏突然忍不住哭了。蔡骏说,民工的儿子怎能与警察的女儿谈恋爱?所以,我被迫也是必须让他们从摩天轮下来,从此分别,十年都没有再见过面。……故事是虚构的,可是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是真实的,现在有很多孩子写作文,根本不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也不敢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也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生作文都是“五子登科”,现在“五子登科”的作文少了,“五子登科”的阴魂却还在儿童作文里盘旋。这个问题不解决,读再多的书也不会写作文,至多是培养能得高分的作文枪手,他们不可能享受写作的快乐,他们享受的只是写了一个作业得了一个高分。
(3)阅读的时候要有一颗“作文心”。心里从不想去拍电影,那么看再多电影也只是消遣和娱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增加些许的资本。孩子多看书了,作文就迎刃而解了,那就根本不需要有作文课了,也不需要“作文教学”这个词了。一个老师能够唤醒、激励、鼓舞,学生觉得写好作文多么重要,写好作文多么光荣,写好作文多么幸福……这颗“作文心”活了,带着一颗“作文心”去阅读,这个时候的阅读就跟以往的不一样,就像一个一心想要当演员的人,带着一颗“演员心”看电影,他看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多读”的前面有一个“愿写”的心,读的东西很快能在写的实践中得到有意无意的使用。也许你会问,孩子愿意写作文,此问不是多此一举了吗?这也恰恰证明了我的观点,作文兴趣是写好作文的第一生产力,而不是阅读。
(4)孩子想写好作文,也愿意写,书也愿意看,是不是能写好作文了?大多数能了,也有小部分写不好。大部分孩子在“写好作文”的愿望下看书,他的“看”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质”的变化,他不只关注故事写了什么,还会关注故事怎么写出来的。故事写了什么,这样的阅读几乎是天生的,生而就有的;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样的阅读却不是人人有的。一些孩子在“作文心”的指引下,会闯进“怎么写”的阅读世界,也有一些孩子没有专门的训练,他一直在“写了什么”的阅读世界中,而不能捅破那一层窗户纸,进入全新的“怎么写”的阅读世界。这样的孩子,他们学过的课文看过的书,要给他们再上一课,指出作者的写作奥秘。每次点出一两个地方即可,时间久了,孩子的阅读发生变化了,作文也发生变化了。
(5)以上四条都做到了,孩子还是不会写,那就是读得不够多,写得不够多,那就鼓励、激励孩子写更多,读更多。
(6)以上五条都做到了,孩子还是写不好。那就算了。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这个东西总有人适合,也总有人不适合。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