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用时多、实效低,怎么办?

2019-09-23 11:4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674 0 0

一篇作文看两遍,写好眉批和总体,约5分钟,50个学生要250分钟,相当于4个小时连续不停地高强度脑力劳动。很多语文老师把“批改作文”放到最后,实在躲不过去了,要写下一次作文了,或者上级部门要检查了,才硬起头皮批作文。这不能简单地说语文老师不负责。批改作文除了苦和累,还有,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和痛苦,学生的作文却没啥起色,痛苦了花钱了又不见好转,谁还会津津有味地去干呢?

不过,我还是要摸着良心说一句,批一次作文花4个小时,实在不算多。

作文一般两个星期写一篇,老师两个星期批一回。跟阅读教学的作业相比,一次作文花4个小时的批改不算。语文老师每天批课堂作业,50个学生40分钟,平均每个作业本0.8分钟,不多吧;回家作业上也是,50个学生40分钟,平均每个作业本0.8分钟,也不多。这样,每天批改作文之外的作业要1小时20分钟(这还不包括批订正的作业),一个星期下来6个小时,两个星期下来12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双休日的作业会多一些,批改时间也会多一些)。跟阅读教学相关的作业,批改时间是12个小时,作文的批改时间是4个小时,作文教学的作业时间是阅读教学的三分之一,不算多。

为什么大家都抱怨作文的批改,而不抱怨其他作业的批改?

第一个原因,没有分散批改。其它作业都是分散的,每天批改1个多小时,也就不觉得太累。作文的批改,很多老师集中在一起,一个下午批得头昏脑涨,批改完了,如释重负;下一篇作文来了,想到那个下午的头昏脑涨,立马心有余悸。其实,50个作文本,每天批10本,一个星期批完,那样会轻松不少。规划得细些,上午批五本,下午批五本,五天批完。再精细些,学生早读的时候批3本,上午找个课间批2本,下午找个课间批2本,下班前批3本,五天批完。有了这样的安排,一座大山分几次搬,每天都规定自己搬多少,就不会觉得用时特别多,也不会觉得特别累。1984年,名不见经传的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的世界冠军。10年后,山田本一解密自己的成功,每次比赛前,山田本一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比赛开始后,山田本一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然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山田本一说,“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批改学生的作文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要像山田本一那样“用智慧战胜马拉松”。

第二个原因,批改没有效果。其它作业,错了就订正,订正好了就是看得见的进步。作文批改花了那么多时间,老师的辛苦付出就像扔进了大海里,连个水花也看不见。长此以往,自然不想干了。谁愿意周而复始地去干没有希望的事呢?要是每次的批改,批出来的问题学生都能订正了,掌握了,我相信老师们的批改热情就会调动起来。“负担”这个事情,主要看他的热情。打篮球那么辛苦、那么热、那么累,搞不好还会受伤,可是那群男生就是乐此不彼、心甘情愿地要去“受苦”,你让他多受一些“苦”,他们还感恩戴德呢。怎么让“批改”这个工作在学生身上看到成效,而不是劳民伤财又什么也没看到?

我的建议是要明确批改目标。很多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完全凭着感觉走,这个“感觉”非常大,非常笼统,四年级的老师是从四年级的100分的作文要求去批改的,五年级的老师是从五年级的100分的作文要求去批改的,六年级或者三年级,也是如此。批改的目标应该是从这一次的作文出发的。四年级上学期第一次作文的批改要求,跟四年级上学期最后一次作文的批改要求完全不一样,更别说跟四年级下学期最后一次作文的了。明确批改的要求,其实就是明确“作前指导”的要求,同样写一件事,四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写事跟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写事的要求很不一样。要能明确每一次的作文要求,这个“明确”要细化、精简到一两条学生一听就懂的要求、一学就能掌握的要求。老师的批改就按照这两个小小的要求来,老师批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明白。很多老师烦作文批改,是不知道批改从哪里下手,好像每一篇都不一样,每一篇都要有不同的批改要求。这其实是没有明确这次作文的批改要求,再往前追溯,那就是没有明确这次作文的要求。

这次作文的要求是写好连续的动作,那就主要批改这个部分,其它的可以放一放;下次作文的要求是写好一个场面,那就主要批改场面描写这个部分,其它的可以放一放;下下次的作文要求是写好人物的外貌,那就主要批改外貌描写这个部分,其它的可以放一放。我这样说还是显得大、显得笼统。因为人物外貌描写还可以细分,如“五官就写一个”“围绕一个中心,五官都要写”“外貌和人物特点要匹配”“不匹配的外貌怎么写”“人物外貌为什么只写一次”“可不可以不写外貌”等等。分得越细,目标也就越细,学生也就越容易掌握,老师的批改也有针对性。

第三个原因,老师常带着显微镜、放大镜去看学生作文的问题,越看越火,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作文批改的目的首先是要发现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里,沿着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成就自己。长处找到了,发扬了,不补短也行。扬长就是补短,扬长就是最好的补短。一个人的长处长了,短处就不叫缺点,而叫特点。小孩子的写作不可能完美,能有自己的脾气自己的特点那就堪称完美了。每次的批改都能发现一个又一个优点,一次作文批改下来发现了一箩筐的好标点、好词语、好题目、好句子、好开头、好结尾、好细节、好片段,老师就会越批越开心,越批越想批。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这里有优点、哪里有优点,也就越来越想写,越来越期待看到老师返回的作文本。

第四个原因,老师不愿意批改学生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千篇一律,就是白开水,味同嚼蜡。这个主要是学生作文不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那是另一个话题了,这里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