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就高”“就低”还是“就中间?

2019-09-21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1810 0 0

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有三种,一是“就高”,二是“就低”,三是“就中间”。我的建议“就低”


原因一:就高了,优等生得到了满足,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就会跟不上。面广量大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跟不上,得不偿失,课堂不是优等生的。为什么不是“就中间”?“就中间”,后进生会跟不上,后进生会越来越后进。


原因二:就低,不让一个掉队,不会出现后进生越来越差、掉队越来越厉害的现象。老师在后进生身上花的时间最多,后进生导致的问题最大。后进生的情绪不只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全班同学的情绪。后进生是怕作文、恨作文的情绪源。后进生都不怕作文了,后进生那里也发出“我不怕作文了”“我愿意写作文了”的信号,整个班级的写作好状态就有了。几乎可以说,解决了后进生的作文问题,中等生、优等生那里肯定没有问题。


原因三:就低了,每一个作文教学内容对中等生、后进生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写作信心有了,就解决了80%的作文问题。写作信心来自老师的表扬,也来自学习上的成就感。就低的作文教学目标,看起来有形的、看得见的技术少了、低了,而看不见的写作信心、写作兴趣却多了、高了。作文教学要有看得见的目标,更要有看不见的目标。


原因四:“就低”了,水平高的学生不会吃不饱。写作文不同于写数学题目。哪怕写一个片段,甚至写一句话,不同水平的人完全可以有不同层次的发挥。比如造句,一个水平低的人可以写10个字过关,一个水平高的人可以写100字得优秀;一个水平低的人可以造一个简单的句子,一个水平高的人可以造一个复杂的句子。比如写一个说话句,要求注意提示语里的“说”字的变化,水平低的同学只要用了“他吼”“他叫”就可以了,达标了;而水平高的学生不只是用了“他反对”“他打圆场”,水平高的同学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如“他一见到这个情形,马上站出来打圆场”“听了这话,他几乎是跳起来反对”。作文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弹性大。这个弹性可以拉开满足水平高的同学,这个弹性可以压缩满足水平低的同学。实际上,即便是数学题目,内容是一样的,答案是一样的,“就低”的话,也可以满足优等生,比如水平低的同学可以用一种常规方法来解答,优等生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解答,用不一样的方法来。


原因五:就低了,作文教学的技术可以教得少一点。作文教学上,我们总以为技术性多了,学生的作文就好了。其实不是。就像一个练武的人不是练的门派越多越好,而是能把一个门派的武艺练得炉火纯青,练到臻境。一个门派的东西只是学了一个外壳,又去学另一个外壳,这样的花拳绣腿再多也没有用。“程咬金三板斧”,三板斧的程咬金却成了开国功臣,因为程咬金的三板斧练到了不要命的地步。对方一刀砍过来,程咬金轮起斧子,朝对方砍去,根本不管对方的刀。谁敢这样打?


就低,就是把对后进生的关注,货真价实地搬到每一节课上,而不是放在每一天放学后的“补课”。后进生之所以越来越后进,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么多的课堂,教学目标从来不是为他们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