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有写柳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写花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有写鸟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写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有写春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声”。可是,今天,伴着这潺潺的春雨声,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最简单的描写春雨的诗句《春晓》。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很多人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恐怕就已经会背诵了,因为它实在是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可是,这首看似平淡无奇的小诗当中,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作者孟浩然。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故又称孟襄阳。孟浩然考进士不中,虽然早年也曾经梦想入仕,有济世报国之志,可是一直仕途不顺,他曾经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写过一首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希望能够得到张九龄的提拔和栽培,但是始终未能如愿,最后孟浩然在痛苦失望之后隐居深山。所以,孟浩然的诗歌大多是描写山水田园的内容,和王维同为唐朝时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并称为“王孟”。
《春晓》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在隐居鹿门山的时候所写的。我们为什么要和大家分析这首诗呢?因为这首诗的写作恰恰体现出了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到的几个点。
第一,写作角度要“小”。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如果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描写春天,可以写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可是也正是因为可写的东西多,有很多同学就反而不知道该写什么,东写一句,西写一句,什么都写了一点,又什么都没有写清楚,写深入。这就犯了写作中的一个大忌“泛泛而谈”。所以我们在写作文选取写作角度的时候就一定不要往大里写,而要尽可能的选择一个细小的角度,写“小”,写“单”,面面俱到往往一到不到。你看我上面举的那些写春天的诗歌是不是都是写一个“小”的方面呢?只截取春天的一个角度来写,写的深入一些,特别一些,往往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春晓》就是选择了春雨作为整首诗的写作角度,再在这个角度上去叠加与之相符的内容。
第二,确定了写作的角度之后就要选择合适的素材与之匹配。《春晓》在春雨的大背景下,选择了一场雨过之后的鸟鸣声,还有春雨之后满地落下的花瓣。你看,这样,春天的画面感就非常强烈了,有耳朵听到的鸟鸣,而且是“处处”;还有眼睛看到的脚下的落蕊,点点残红,“不知多少”。调动所有的感官,春天的这一幅画面就丰满细腻入微了。反之,如果你选择的写作素材与第一步所确定的写作角度并不匹配,那么文章不就是跑题离题了吗?
第三,写作方法也很重要。这首小诗虽然平易浅显,可是却言浅意浓,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味。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第一句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显然这是诗人一觉醒来之后的抒发,也就是说伴着昨夜的一场春雨,诗人睡了一个甜甜的好觉,早上醒来听到屋外的鸟鸣感到心情非常的愉悦。可是屋外的春色到底如何,诗人并没有见到,所以这两句其实是通过耳闻,通过声音引领着我们展开无限的想象,想象那深山之中的无边春色。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诗人走出屋外,看到林荫道上掉落的一地花瓣,又开始回忆这满地的落红那昨晚该是有多大的风雨啊!
从第一二句的听觉的想象,表达出诗人对春日的热爱,到三四句视觉的联想,表达出诗人对落花的叹息,从爱春到惜春的情感变化是多么自然又多么独特啊!
所以说诗歌是一种高度精炼的审美艺术,每一首小诗,都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屋外的春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耳边是孩子酣畅的眠声,明日晨起,我要带他去寻寻昨夜的落花。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