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先输在哪一步?

2019-08-21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1893 0 0

  中学时背过那篇《鸿门宴》,说是怀王曾与诸将有约,先入关中者王之,但对于自恃实力强大的项羽来说,这是一句废话。当他来到函谷关外,发现刘邦已经占据关中,立即就生气了。他打下函谷关,发出号令:明早让士卒吃个饱饭,我们去攻打灞上的刘邦军队。

  项羽的叔叔项伯的通风报信,让刘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天一早,他亲自到项羽帐中请罪。

  他表白自己无意与项羽为敌,当然项羽也没错,都是小人挑拨的。项羽说:“就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跑来跟我说的,不然,我哪会这么干?”

  当年读到这句,只觉得项羽这人不厚道,随随便便就把曹无伤给卖了,刘邦后来逃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弄死曹无伤。

  很多年后,再看这句话,发现项羽不厚道还在其次,当他说出这句话,他和刘邦之间的格局已然改变,原本占足上风的他,已经落了下风。

  项羽当时拥兵四十万,又以破釜沉舟的一战,成为令人肝胆俱寒的传奇,刘邦只有十万兵力,因此不敢提怀王之约,忍气吞声只求项羽放自己一马。

  占据绝对优势的项羽完全可以付之一笑,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可他居然认真地解释起来,一认真他就输了,这意味着他被带入刘邦的语境,不由自主地想要扮演刘邦替他塑造的那个光明磊落只是偶尔失察的角色,刘邦将他的境界抬上去了,他没法也舍不得下来,只好供出曹无伤。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会将人带沟里,到此时,范增再怎么明示暗示,要他干掉刘邦都是徒劳,项羽只顾这一时的伟岸形象、良好气氛,哪里还记得什么天下大业啊?

  据说人生里的重要时刻,常常是一生的缩影,项羽在许多重大关口上的失误,正与他陷入细节,而缺乏大局观有关。

  

  他初出道时,曾攻打襄城,打得挺艰难,最后还是硬攻下了。这是一件好事,项羽却有本事变成一件坏事,他将襄城军民曾经本能的坚守,视为对自己的敌意,报复性地,将全城老小活埋了。

  观者为之悚然,怀王后来不让项羽去往关中,就是因了襄城的前车之鉴,怕他祸害沿途百姓,“不可遣”。倒是刘邦,“素宽大长者,可遣。”

  可见,如果项羽能够宏观地看待襄城军民的反抗,而不纠缠于“我被拒绝”的细节,他就有望先入关中,顺理成章地封王,而不用从刘邦手里巧取豪夺,落下背信弃义的名声。

  有意思的是,项羽一方面如此残暴,另一方面,连刘邦的下属高起、王陵都对刘邦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项羽也说过“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这岂不是与怀王说法相反?

  非也,热情与残酷,在项羽身上互为表里,他有期待,就有失落,会随着对方的反应,随时转化。

  当他感觉到对方的友善,就会殷勤备至,体贴有加,当他感觉到被冒犯时,则是很激烈的报复——在现实中你也常常能看到类似情形,那些动不动暴跳如雷的,骨子里常常是讨好型人格,当他释放的善意没有得到他觉得应该得到的回应,会突然从海水变成火焰,要将一切烧成灰烬而后快。

  这类人没有洞察外物的能力,外物之于他们,只是一面又一面镜子,他们期待镜子说,你是最英雄最伟大的,他们不自觉地整理衣冠,让自己看上去更美;假如镜子里呈现的他们不尽如人意,他们就会觉得这面镜子太不友善,深恶痛绝之。

  热衷于顾影自怜的项羽珍惜眼前人,下属生个病,他亲自来到病床前,嘘寒问暖,送食送药——这画面是不是好眼熟?他能直接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仁慈与善良,眼泪不只安慰了下属的病痛,还冲刷了自己的内心,低成本地完成了一场道德消费。

  但他不愿意封赏有功者,这种付出,太公事公办,下属纵然感谢,也不会特别感性,成本又那么高,项羽难免迟疑又迟疑。

  他因此也不愿意待在关中,即使在此处有利于称霸天下也罢,家乡人民才是更好的镜子,能多角度地照出他的伟岸,这种对于镜子的热爱,远超过他对天下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