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作文教学三部曲

2019-08-08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008 0 0


班级作文周报的正常出版,需要学生每周的正常写稿,投稿。若说周报是产品,那么就不能少了原材料,原材料越丰富,产品越精彩,于是便要求学生写每日素材。

管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有一段话写道:真正的写作,第一要紧的能力是发现。积累写作素材,筛选组织写作素材。写文章,第一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不是行文,不是语言,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

每日素材就是让学生简要记述一件事,也可以详写某个细节,还可以是情绪,情感抒发。让学生每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动动笔,留下写作素材,不即不离的有一种“写着”的状态,也充分考虑了师生双方的承受力,三五句话学生没有压力,也更容易写出精彩之句,老师一表扬,写得更起劲了,多写几句超额完成任务,又是表扬。三五句话,老师扫一眼完成了,也承受得起。

起先总有学生说一天下来,没什么事可记录,偶尔还有学生抱怨无事可写。甚至还有老师都认同,说学生一天到晚沉浸在作业堆里,学校、家里两点一线没什么可记录的。其实不然,学生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并将它放大保存。我常用的方法是提醒,表扬以及师生共写。

例如某一天夕会时,梓祺同学说少了本书。但我一眼看到的是他那因体育课跑过后全都竖起来的头发,赶紧给他拍下那独特的造型,当时很多同学都看到了,也觉得那发型太搞笑,于是当事人和对这一幕印象深刻的同学就都有了一个好的素材。除了这种刻意的提醒,还有一个就是表扬那些能发现并描写平凡的生活中不同之处的同学。

每日素材,除了是班级周报稿件的来源地之外,同时也是我作为班主任了解班级动态的电子眼,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沟通桥。孩子们每天都要写每日素材,而且为了内容的真实,素材内容必须是自己的真实生活。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去捏造那么多虚假的事情。高频的练习造就了内容的真实。孩子们写的内容必定会反映一种真实的状态。班级的问题,孩子们的情绪,学习的压力等等都能在素材中让我获悉,从而一一去解决。同时在批阅素材的时候,我会在素材的后面写上一句话,有时是赞同,欣赏。有时是开导,解释。一句话,能让学生获得巨大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沟通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还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亲子之间的。例如,上一次邹懿涵同学就以诗的形式写了一首《假如》表达对生病的母亲的关怀。我把它拍下发给家长。告诉她:孩子很心疼你,别太累了。早日康复!于是一篇素材就巧妙的架起了我们双方之间的沟通桥梁,让亲子之间,家校之间关系融洽。

不光是学生写,教师也要写。安东尼·海恩斯在《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中写道:学生不仅仅是从我们所教的内容中学习,他们也从我们的行动中学习,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我们就是学生的样板。所以,经常学生写作的时候,我也在每日阅读的小课桌上努力去写,在班报上发表自己写的内容并读给他们听。老师自己都能坚持去写,孩子们看到了不管写得怎样,至少在心理上是不会排斥的。同时教师每天记录对教学的思考和反思是可以促进我们专业的成长。管建刚老师10年磨一剑的例子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