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一上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 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 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 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 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以处理。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 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权限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部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趣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阅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 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 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又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将,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自频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字必须先学。 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那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次大多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次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儿。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六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童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 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自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