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考作文的限制性与开放性

2019-07-09 00:00 发布

暂无内容  年级 / 2734 0 0

教育部考试中心赵静宇在《从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的症结》一文中指出:“高考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选择合适的角度,然后才是谋篇布局,下笔写作。一道高考作文试题,既要对写作角度有一定的限定性,让考生无法套作、宿构,确保考查的是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能力,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能限制考生的思维,不能拘囿于考生的想象,避免千人一面。高考作文要求的变化,反映的是命题人对作文限定性,即对评价考生审题立意标准的思考。”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考作文题既有写作角度的限制性,又有让考生独立思考的开放性,这就是命题要求的限制性与审题立意的开放性的统一。


一、题目的限制性,恰恰是对审题立意的引导


每一道优秀的高考作文题都是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例如 2018 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2000 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 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 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 年 网民规模达 7.72 亿, 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 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 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 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道作文题的限制性有两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的限制,二是作文要求的限制。而这些恰恰也是作文的提示与审题立意的引导。试题中的材料难道不是一种提示?“世纪宝宝”与国家发展不正是一路同行?而最重要的是作文引导语要求的限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 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 年开启, 给那时 18 岁的一代人阅读。


这段引导语特别重要,它告诉了我们很多审题立意的信息,更是考生审题立意的重要提示。如:


确定话题与写作内容——际遇、机缘、使命、挑战。

确定观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我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一同追梦、圆梦等。

确定关系——“世纪宝宝”与 2035 年的 18 岁青年。

确定任务指令——给那时的 18 岁的一代人看,确定了阅读对象“你”。


2018 年高考山东省文科状元、语文单科第一名、淄博四中的李雨轩总分 680 分,语文 135 分,估计作文接近 60 分。据她自己回忆说,高考作文就是写了两个分论点:“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的使命与挑战,你们那一代人有你们的使命与挑战。”很明显,她就是因为紧紧抓住了这则引导语的重要提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所以作文顺利进入一类卷。可见,认真审视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句、引导语里面的关键词句,进行准确的抽取与合理的引申、延展,形成自己的写作观点与分论点特别重要。


二、题目的开放性,恰恰是审题立意多样性的提示


我们说,高考作文有限制,但也提倡考生独立思考,有主见,有个性,不要千篇一律。在这方面,高考作文做了大量的预设,就是给考生很多材料,让考生选择。这样,考生有了选择性,其观点与立意也势必会多样化。例如 2017 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的作文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面对这 12 个色彩纷呈的关键词,考生审题立意怎能不万紫千红?在这里,更重要的要求是引导语的重要提示: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引导语中的这些重要词语“两: 三个关键词”“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形成有机的关联”,既是一种审题立意的提醒,更是让审题立意多样化的暗示。


“两三个关键词”——写作内容确定:选择两三个词语,如广场舞、京剧、美丽乡村、食品安全,等等。


“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作观点确定:就是你要表现中国的什么,是热情奔放的广场舞,还是传统优雅的京剧?是表现满汉全席的风味特色——中国美食,还是表现社会问题——食品安全?就是要体现你了解的中国的多样性——既有历史传统,也有当前时尚;既有科技创新,也有理论创新;既有美丽,也有问题,等等。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树立读者意识,写作对象“你”的确定:让外国青年看懂中国,实际上是介绍中国的特色、经典与现代生活。


“形成有机的关联”——确定写作关系:就是考生写的内容,一定要展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写创新,你可以写一带一路的创新、高铁的创新、移动支付的创新;也可以写这是传统与现代的中国,有传统的京剧,也有现代的广场舞;这是有辉煌历史的中国——中华美食,也是有社会问题的中国——食品安全;有恢宏的美丽乡村建设,也有令人头疼的环境污染,等等。


一位当年获得高分的考生作文,就是从“共享”的角度出发,写出了三个分论点:“那是共享的一带一路,那是共享的高铁,那是共享的共享单车”,“共享”与三者紧密相连,于是进入了一类卷。


三、深刻认识限制性与开放性,灵活备考


高考作文题的限制性与开放性,既是一种命题战略,也是一种备考策略,故而我们要加强理解与运用。淄博市在一次模拟考试的作文命题中,就注重渗透了这种思维方式。作文题材料如下:

2019 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华诞。70 年经历了这样一些大事件:开国大典、大庆油田、三年自然灾害、两弹一星、平反冤假错案、三峡工程、非典、载人飞船、中国梦、走进新时代、反腐败、世界第二经济体、改革开放 40 周年,等等。


引导语是:

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节点。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将对祖国说些什么?请以此写一篇作文。


这道作文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内容,第二部分是引导语内容。材料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伟大成就、伟大硕果;一是 70 年里也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


然而有很多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这主要是对“引导语”的重视不够。


我们说引导语既是限制,又是提示,可以让考生迅速抓住题目核心的要义。从这道作文题的命题来看,引导语突出了几个方面的引导与提示:


1.对材料的总结概括,恰恰是审题立意的引导。


“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新中国成立70 年中有很多大事,但是材料就给你了这样一些,如何提炼与总结?


70 年披荆斩棘——因为有“荆”有“棘”,说明有困难与险阻,如三年自然灾害、非典,等等。“披荆斩棘”什么意思?就是战胜了这些困境、磨难,增强了勇气与力量。70 年风雨兼程——70 年是有“风”有“雨”的,但我们不惧怕风雨。“兼程”的含义是什么?就是一天走两天的路,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实际上就是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成就,在困难中前行、奋斗。具体到材料中,就是发现大庆油田,发明两弹一星,建设三峡工程,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等等。


2.提出对“写作关系”的要求,重点在强调青年的责任。


第二句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节点”里,有三个重要词语:青年、历史、未来。实际上,命题人在这里渗透了两个概念的关系——历史与未来。就是说,作为当代有志向、有抱负的时代青年,站在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节点,你应当怎样做呢?那就是对历史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自信,等等。


3.对指令、任务的要求,是对写作对象的引导。


引导语的第三、四句话是“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将对祖国说些什么?”实际上,前一句话在大多数高考作文题的要求中是都会展示的,而“你将对祖国说些什么”才是真正的任务、指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所以,在文章中要把“你将对祖国说些什么”转化为“祖国,我要对你说”,就是把祖国当成你表达的对象,你可以说说心里话。用第二人称表述,可以更亲切,更贴近心灵。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