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贺知章第一次见到李白时,见其人风流潇洒,其文雄奇飘逸,不禁当场赞叹“此天上谪仙人也”。杜甫也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对其诗歌评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对于我们来说,李白的诗歌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那么现在我们就要从这座宝藏中去学一招——夸张。
我们先来赏析一首诗: 秋浦歌(其十五)【唐】李白
注释:
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丈:一丈等于十尺,相当于现在的3.33米。
缘:因为。
个:这样。
秋霜:形容发白如霜。
诗歌赏读
李白一生多次游秋浦,创作了大量和秋浦有关的诗歌。本诗就是他第二次游秋浦时所作。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还受到排挤,这怎能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所以在这首诗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首句“白发三千丈”运用了奇妙的夸张——一个人七尺身躯,却有三千丈的头发,完全不合情理。但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恍然大悟,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是艺术的夸张。后两句,诗人则通过向自己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发了自己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学学“夸张”法吧!
夸张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即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除了李白,还有很多诗人都在诗歌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起来学一学吧!
第一招——扩大夸张
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更加“大、多、高、强、深”等的夸张形式。同学们可以从数量、特征、用途、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扩大夸张。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歌赏读
“将进酒”是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名曲,内容大多为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诗篇开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从源头奔流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干里。如此壮阔的景象,绝对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而是作者的一种夸张。同时,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味,这是一种空间范畴上的夸张。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时间说得更短暂,是时间范畴上的夸张,感叹时间流逝的不可逆转。
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更加“小、少、低、弱、浅”等的夸张形式。同学们同样可以从数量、特征、用途、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张。
调张籍(节选)
【唐】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诗歌赏读
李白和杜用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就对那些自不量力的人进行了讽刺。其中“蚍蜉撼大树”就是一处典型的缩小夸张。
蚍蜉是指很大的蚂蚁,诗人将自不量力的人缩小夸张成一只蚂蚁,通过蚂蚁想要撼动大树的例子,来讽刺那些自不量力的人。这里用缩小夸张,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
超前夸张即指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同学们在使用这类夸张手法的时候要故意把之后发生的事情提前,以此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qī)。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诗歌赏读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益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消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古来借酒解忧、消愁成了诗词创作中常咏的题材,但这首诗中的酒不仅反用其意,还更进一层,别出心裁—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这就是超前夸张。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
怎么样,看完这三招,你有没有一些收获呢?
那叶子姐姐就给大家布置三个小任务吧:
1.熟读并试着背诵上面的4首古诗词;
2.去找一找还有没有其它诗词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在下一次写作文的时候,尝试着将今天学习到的夸张法运用到习作当中。
然后大家可以给我分享你们的完成情况~告诉我夸张手法的运用是否为作文增色了不少呢?期待大家的留言哦~~
内容来源于《作文素材·小学版》
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这里是评论的内容